分类: 五常谈艺术 |
一位四十八年前在多伦多认识的朋友,阔别了四十六年,最近再遇上,一杯红酒喜相逢,知道他在生化研究上杀出重围,是世界级人物,不胜欣赏。畅谈间他说常看《壹周刊》。我问:「《壹周》有什么好看的?」他说:「那里的专栏作家是香港最顶级的了。」
为老不尊,我想:「有冇搞错!阿康一本正经,不敢惹他,但蔡澜、陶杰与区区在下,怎可以认为自己的专栏比『单衣试酒』的日本妹好看呢?然而,《壹周》却把日本妹逐出场外。」经济分析于是立刻在脑中转。
不敢说发了达的肥佬,不敢动御用大状马丁,也不便波及才女李碧华。朋友,你认为蔡澜与陶杰会选自己的一篇专栏呢,还是与一个美女有片刻时机?我不说,你猜猜吧。区区在下又怎样选呢?我不说,也不准你猜。
是重要的经济学问,认真的。一个才子的一篇专栏的价值,比不上独占一个美人片刻,但在《壹周》欣赏不能独占,美人却又斗不过才子专栏。想深一层,就算君子如我这个大教授,一个美人在公众舞台上展出浑身解数,怎样也比不上这个美人在关上门的一室之内,单对单的对我嫣然一笑!
经济学历来有这样的一个困难话题。物品有共用品(public goods)与私用品(private goods)之分。前者是指我享用,无数其他人也可以一起享用(例如电视节目);后者是指我享用,其他人不能一起享用(例如吃苹果)。共用品的经济分析很困难,自米尔(J.S.Mill,1848)的灯塔起吵了百多年。然而,整个吵闹的分析,是作为共用品,增加享用的人数,不会影响这共用品对任何一个享用者的价值。这假设显然有问题。美人一笑,有共用品的特征,也可以共用,但关上门来单对我笑,个人的价值狂升。这解释了为什么有钱人往往把共用品改作私用。
写上述游戏文字,是为了示范一下自己的评论专栏是怎样写成的。切忌拘谨,放松放松,在空中乱抓几下,得题材,闲话几句就凭想像力天马行空,务求生动过瘾,有关的学问不妨都搬出来。论点是对是错属其次,文字读不通畅就玩完。可以高傲似李太白,也可以潇洒像苏东坡,但怎样也不能把自己放在读者之上。
咬紧题材,但可以东南西北到处飞,彷佛牵着一线放风筝,要放则放,要收则收,欲擒先纵。个人的经验,是这种写法最具说服力。放到哪里由字数多少决定。写专栏有大约的字数规限,老手要长则长,要短可短,处之泰然:文成后电脑算字数,与意图的差不到百分之五。行行有状元,可以信矣。
阿康数次向我提及西方几位评论专栏大师,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名家以前我读过,读不多,为写此文再拜读一下,认为他们的英文有风格,也有文采,而作者世故深,观察力强,聪明。但他们写的是经济学之外的话题,没有科学规格,分析力如何不易打分。个人认为,这些大师不懂得放风筝,说服力于是不怎么样。
老外的经济大师写评论,专栏功力及不上阿康的几个偶像。这几年大红大紫的克鲁曼我还没有机会读过,熊老弟秉元曾经把他与我相提并论,有机会一定拜读拜读,说不定可以偷师。贝加的分析力冠于行内,但他的经济评论专栏却看不出来。我嫌他写得太拘谨,也脱不了大教授自上而下的意识。始创经济专栏的可能是佛利民,停笔多年,当时写得比对手森穆逊生动过瘾。于今回顾,佛老的变化不够多。用不同题材重复观点,有增加说服力之能,但个人还是认为放风筝的方法较为上算。
几天前在《还敛集》发表《中文有机会成为国际语言吗?》是触发写本文的起因。姑勿论中文会否成为国际语文,无可否认的是鬼仔学中文的急速上升。六十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起飞后,老外学日语热闹过一阵。今天的中国是当年的十个日本,中文国际化的机会理应高十倍。
撇开中文国际化不谈,地球一体化(globalization)正在发生,看来会继续发展下去。这样看,将来写专栏的天下高人是要中西兼通的了。语文不一定要中西兼通,但文化中西兼通是需要的。地球一体化,文化懂西不懂中或懂中不懂西,不可能成为评论专栏高手。花落谁家是个有趣问题。
我不客气地考虑自己,认为如果以英文下笔不会写不过阿康拜服的几位偶像,而自己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是真是假可以摆擂台。可惜快七十,超龄,而评论比赛是没有老人组别的。在香港的后一辈中,我这个老人家真的想给他们打打分,排列一下,但恐怕给阿康杀了。还是按地区说说吧。
论知识,西方写手优胜无疑问,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却远不及炎黄子孙认识西方文化。今天,就算不懂英文的国内学子,不能不读到那里的书店满是关于西方文化的中文或中译书。目前国内写评论的大不乏人,不少具天赋。问题是国内写评论缺少了应有的言论自由,而出版行业由国家操纵,不像私营的刊物可以出高稿酬发掘天才。四十年前,美国一个不愁没有刊物提供地盘的写手,相当平庸的,家中有游泳池,当然包括住洋楼,养番狗了。
是的,国内的读物市场大得惊人,不怎么样的刊物动不动销数十万份,广告收费比香港高出好几倍。我因此推断,如果北京略为开放言论,容许出版私营,牌照无禁,让肥佬那样的人到国内大展传媒拳脚,那么十年后,天下的评论英雄必有炎黄子孙混在其中矣。
今天的形势,是香港的读物市场小,卧虎藏龙会继续卧、藏下去。台湾的市场大三倍,但那里的文化很奇特,除了三几位,其他写手的文体在大陆没有市场。
曾经建议肥佬在香港搞英语刊物,但他认为市场太小,不够刺激。我想,如果他搞,饱读番书的董桥与陶杰怎样想我不知道,但阿康与我多多少少会趁机表演一下。吓鬼子佬一跳不是很有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