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外国科幻名著俄罗斯科幻布雷乔夫王志冲上海科普 |
分类: 科幻评论 |
上海科普出版社李重民先生寄给我两本书,我还没来得及拆封,就在网站上发现了该书作者布雷乔夫的死讯。美国《轨迹》杂志电子版把这个消息放在网站的最前面,还给出了英文和俄文的三个不同网址,推荐人们去悼念。
我知道布雷乔夫的名字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海洋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国内外科幻作品,其中的《100年以后》就是布雷乔夫的作品。《100年以后》不是什么写给成人看的科幻小说,也不是写给白领看的科幻小说,它就是一部具有奶油醇香的儿童科幻作品。说它具有奶油香味,是因为作品中的儿童情趣浓厚,把个100年后的未来,写得像彩虹一样绚丽斑斓。
无论从科幻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儿童文学的角度,布雷乔夫的作品都具有经典性。
从科幻文学上看,作者没有极力地去注释科技的发展,而是真正根据文学的规律,将科学所能展现的未来转换成弥漫的视觉空气,一层层地将小读者包围起来。那些在其他科幻作品中震撼人心的发明,在布雷乔夫的作品中却像是衣服和食品一样,随意放置在孩子们的左右上下,让他们伸手投足便可以触及。这样的未来,不是那种充满了发条、齿轮和“实验室爆炸”的未来,而是真实地存在的、需要学习和适应的、凡尔纳式的未来。 谈完了科幻的经典性,再谈谈儿童文学方面的经典性。无论是布局、人物、故事情节、还是宏观背景,布雷乔夫的小说都堪称经典。还以《100年以后》为例。这个故事清晰地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一个超越时间到达未来的小孩如何看到了100年以后的俄罗斯。第二部分写未来世界的女孩子阿丽萨回到当代所产生的奇遇。小说把不同时代的儿童心态放在100年标尺的两头,再让这两头相互闭合,形成一个回路。在一切的一切不同之后,唯有童心能够连接历史和未来。
(吴岩)
摘自《科学时报》2003年
作者介绍
吴岩,北京市人,管理学博士,科幻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科幻与创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著有《心灵探险》、《生死第六天》等长篇科幻小说和《领导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基础》、《科幻文学论纲》等学术著作。作品获得过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科协全国科普奖、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等多个奖项,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教育科学规划和国家出版总署重点图书等科研项目;主编过“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科幻新概念理论丛书”、“国外科幻理论名著丛书”、“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幻系列丛书”等丛书。曾赴美国、比利时、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香港和台湾等地区讲学或访问。从1991年起,在国内首创科幻文学课程,2003年与王泉根等在国内首创科幻文学硕士方向。
前一篇:雾夜过江/李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