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思想家?按照中国教科书和各种网络百科解释,思想家即“研究思想、思维和思考模式并且形成思想体系的人”,若按此解释来给“思想家”这个概念命名,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轻易找到若干个“思想家”,但作为思想家代表人物的老子、孔子、苏格拉底将被排除在“思想家”队伍之外。为何这样说?因为现实生活中专门研究思想,出书立传、自称具备思想体系的学者、教授实在太多了,若思想家那么容易就造一个,撒切尔夫人为什么还嘲笑中国一百年出不了一个思想家?而大思想家老子生前只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对于“思想体系”恐怕只是个纲要吧,而孔子和苏格拉底干脆述而不作,连一本著作也没有,又如何谈得上“思想体系”?然后,这些蹩脚概念制造者又补充到:“古今中外富有独特思想和智慧的人士都可以称之为思想家,但是后来一般指的是那些影响特别大的哲学家。”,这形同说,什么是思想家?思想家有了影响力就是思想家,按照这种论断为思想家这个概念命名,便形同说“只有中间的思想家才是思想家,两头的都不是”。老子、孔子、苏格拉底生前因为没有足够大的影响力,所以不是思想家,死了之后影响力变大了,所以又变成了思想家。这显然是件很荒唐的事,
因为人类社会的思想发展史并不是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启蒙阶段和相对高级阶段的瓶颈期,可能促进人类思想进步的并非什么系统性理论,而很可能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大胆假设,一次有违常规的反向脑筋急转弯,此刻是谈不上思想体系和影响力的。
我说过,只有最优秀的诗人才有权对“诗”这个词命名,只有最优秀的艺术家才有权对“艺术”这个词命名,只有最优秀的思想家才有权对“思想家”这个词命名。因为,其它领域的学者是无法言及本质的,更多都是对各种现象的事后总结,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对“存在即合理”的诠释,只是在对他们所认为的合理存在者画像罢了。一个正确的概念,是不受具体的时空变化或意识形态的转变所干扰的,如果“思想家”这个概念是正确的,就应该在老子写出《道德经》之前确认他,应该在孔子落难于陈蔡时确认他,在苏格拉底喝下毒酒之前确认他。只可惜,中国教科书中这些理论术语大多都是对“合理的存在者”的事后命名,按照他们所预设的概念,那些尚未被公认的的思想家,即使活生生出现在眼前他们还是发现不了。
“思想家“”的定义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思想家”?首先思想家的服务对象是整个人类,思想家就是那些时时在促进着人类的思维在进化的人,或者说思想家的服务对象决定着思想家的等级,仅仅为某个人群服务的,即便是思想家,也是小思想家。其次,思想家的思考对象是对各个领域里事物发展中的最核心的必然率的思考,他们不对时局变换的偶然性负责,或者说他们的思考是针对终极价值和永恒真理的。再次,思想家并不是“存在即合理”的拥戴者或诠释者,恰恰相反,他是“存在即合理”的怀疑和颠覆者,这便是我们能在生活中随便找到一千个出书立传的自成体系者,却很难从中发现一个真正的思想家的原因。中国之所以被外界讥为几千年没出思想家,就是因为诸子百家之后的“思想家”,只是对前人的理论进行阐释,而没有修正和颠覆,所以,他们不能促进人类的思想进化,只是个“诠释家”。
那么,就这样对“思想家”这个称谓命名吧:所谓思想家,就是对人类的思维进化做出过承上启下的颠覆性思考的人。但这只是针对“结果”而言的,对于那些还在路上的“思想家”如何确认他?或者说,对那些正在成为思想家的人,如何在他的颠覆性思考取得世界公认提前指认他?那就用一句诗性的语言来形容吧:
所谓思想家,就是那些每天都在与上帝争吵的人。
上帝
“上帝”在此只是个意象,与唯物唯心无关,因为“上帝”是终极价值和永恒真理的代言人,是人间一切最高秩序的制定和守护者,这个词在此只是思想家思考对象的替代。
争吵
这世上每一个新生事物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是在旧事物的胎盘中成长起来的,都是对旧事物的一次扬弃,“与上帝争吵”便意味着对既有的“存在即合理”的最高秩序的怀疑和颠覆,并在扬弃中产生新事物,是一个必须的否定之否定认知过程。
这样,不论这个“思想者”是否已著作等身形成体系,是否已功成名就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我们便可在人群中一眼发现他。
思想家与哲学家的区别
思想家与哲学家究竟有何区别?从理论上讲,思想家包括哲学家,哲学家只是若干思想家中的一种,哲学家一定是思想家,但思想家不一定是哲学家。
但在实际运用中,可能反过来理解反而更为合理,因为哲学的思考对象几乎包涵所有学科,其它领域的思想家只是对哲学中的某部分展开的延伸性思考,或者说其它领域的思想家是一种“不完整”的哲学家。因为所有的思考都是有关哲学的思考,或者说世界上所有的思想家都是先从哲学思考开始的,其前身都是哲学家。所以,虽然从表象上说,哲学家是思想家中的组成部分,但从本质上说,一切其它领域思想家的思考反而都是哲学的组成部分,否则便不具有理性上的稳定性和恒久性。比如宗教,其实就是哲学的某个意象,释迦牟尼、耶稣都是对哲学中的“因果论”展开的延伸思考,并对其形象化的展示。再如慧能的悟道,其实就是对老子相对主义的悟,“菩提无树,明镜非台”就是对老子“大象无形,大盈若缺”的再演绎。
认识“思想家”概念对诗人的意义
认识“思想家”这个概念对诗人有什么重要意义?首先,让你的写作变成有格局有体量的写作,为什么这一百年间中国未诞生世界所公认的大诗人?主要原因就是格局和体量太小,或者说,中国诗人的写作尚没有能力影响到其他民族读者的世界观。因为大多数诗人处在“被动的抒情”阶段,很少具备“用自己的世界观影响读者的世界观”高度的写作,而一旦强调其写作的格局和体量,要么变成讴歌具体意识形态的“歌德体”,要么“世界的”,“事物的”,“中心的”之类大词满天飞。其次,写作行为无法产生普遍性,或者说你的写作和世界上最优秀的诗人并不处在一个“统一体”之中。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关于形式上的普遍性,不用再过多强调,一个完全的“拿来主义”便足够了,因为人家已经实践几千年了,我们何必把他们已经走过的弯路再走一遍?关于内容上的普遍性,就是个诉求角度的问题,就是要把笔下的现实提高到“历史现实”和“人类现实”高度上来,或者说,从人类的角度来形容一个人,从物类的角度来形容一个物,而这一切都必须令你先成为一个“思想者”(先不用说思想家)作为前提。
那么,诗人们就先学会与上帝争吵吧,当然调侃、揶揄、捉弄也是可以的了:
《游戏》
[保加利亚]克里斯汀·迪米特罗娃
董继平 译
我们跟上帝玩扑克游戏
他用一张两点击杀我的王牌。
我挥舞手中的一把牌说:
“上帝,根据规则
你可不能这么做啊。”
他说:“那么就想出
某个解释吧。”
他再次发牌。
《天才之殇》/鹰之
总是这样,走在最前和最后的最先挂掉
而中间的那部分则源远流长
总是这样,最骄傲的孤独
最谦卑的中庸,最迟钝的木讷
总是出现在一个和谐的网中
而网的正中,上帝像一只胖乎乎的蜘蛛
稳稳端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只有天才们,像一个个尸袋在网上飘荡着
偶尔弄出一阵阵嘶嘶的动静
它们刚被咂啮过,它们是食物
却被我们当做了产品
《加法与减法》/鹰 之
生命就是加法,日子咬着日子
如砖头垫着砖头,石灰掺着砂石
朝圣的人,会远远望见一座塔
加法难在加进讨厌的东西
比如,让黑漆漆的房间加进一缕阳光
你将看见很多飞扬的灰尘
那如何除净夹在光线里的灰尘呢?
上帝想了想,沉默
生命也是减法,日子减着日子
如大树砍着枝条、树叶,甚至主干
坐在树桩上的人会慢慢联想到一条船
减法难在减去喜欢的东西
比如,让一个海减去一次潮汐或海啸
你将看到一个恬静下来的母亲
那如何祛除掉恬静海水中的咸苦呢?
上帝想了想,沉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