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彦:中国住宅及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居住城市的艺术
走过2005:在满足房地产项目建设基本物质要素的基础上,提升独特的文化要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人文、情感、历史、精神、艺术等多层次文化需求,进一步提高房地产质量和生活品位。
评述2005:研究和建设房地产先进文化理论体系,全面系统地倡导中国房地产文化创新,促进中国房地产业和谐、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展望2006:以文化地产为基础,营造舒适、安全、文明、健康、生态、智能的居住环境,引领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生活方式,它要求因地制宜地把先进的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城市文化、建筑文化、环境文化、科技文化、文学艺术和行业文化综合运用到地产开发与生活运营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
王永平: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
商业空置现象有望解决
走过2005:商业地产开发商不知自律,在2005年只能自食其苦果。中国金融体系不支持商业地产的运营、国内开发商自有资金实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怪胎”也就孕育而生。
评述2005:加强对商业网点建设的管理、尽快丰富金融品种,中国商业地产只有不再分割产权出售而是重经营收益才是健康发展之道。
展望2006:王永平认为应该通过统一规划和经营吸引客源,并形成特色是做旺商业的必经之路。同时,王永平预测,2005-2006年将是中国零售企业最为关键的扩张年,具有优势的连锁企业将加快开店速度、扩大规模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因此中国零售业百强新开们点将继续大幅增长。
易宪容:社会科学院金融发展中心主任
“地产愤青”出言不留情
走过2005:在2005年,中国房地产界有一批大腕不约而同选择了低调,原因自然是众说纷纭。但易宪容,却频频曝光于房地产主流媒体,通过一场场口水战、一次次PK秀,终于让已过不惑之年的地产专家一时之间声明大噪。
评述2005:“房价成本清单” 、“中国房地产商为什么获得暴利”这些言论在2005年动摇着政府、市场、公众对地产的信心。成为一种另类符号。
展望2006:2006年的房地产市场被普遍看好,那么,易宪容的市场就会怎样?这是一件饶有意思的问题。
刘洪玉: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系主任、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
宏观调控不是单纯抑制房价
走过2005:对于地产存在泡沫问题,刘洪玉认为要警钟长鸣,更要防患于未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也是抑制部分经济领域的投资过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评述2005: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确实起到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金融调控政策如提高贷款利率等因为有增加购楼者的负担、降低其支付能力等效果,因此对抑制当前购房需求有一定的作用。
展望06:从长期看是这样,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其支撑下的房地产理论价格也在提高。但房地产市场价格肯定是围绕着理论价格不断上下波动的。地产未来的十年将是以增量为主。
冯长春:北京大学不动产研究鉴定中心主任、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主任
北京房地产应走向国际化
走过2005:从“国景指数”变化情况来看,说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已起到一定的作用。全国住宅投资和住宅均价与去年相比都有不程度的增长。同时,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也在上涨,也应该值得重视。
评述2005:政策出台之后,北京的在售楼盘并没有受很大的影响。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一些区域的普宅定价与目前的在售价相差无几,甚至有个别地区的在售价低于此定价,从政策落实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定价机制值得商榷,但价位空间放宽了,使北京房地产市场达到了一个平稳过渡。同时这也是政策下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
展望2006:目前政府缺少专项研究体系,在未来为了满足市场信息的供应量,政府将会建立多个的获取信息渠道。同时,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监管,如果成立一个专项的机构,可以增加政策实施的监管力度,并及时反馈信息。
叶剑平: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主任、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副会长
品牌效应将至
走过05 从经历“8.31"之后发出向左走向右走的徘徊,到市场逐渐明朗,政策成效突发体现,整个行业出现平稳健康的势头。房地产运作营销走出原始阶段,形成品牌、品牌效应、品牌战略、质量等一联窜的理论。
评述05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建立,特别是住房分配货币化进程的加快,住房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因而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运用各种营销策略使自己能够在这个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立于不败之地。
展望06我国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品牌及品牌效应将成为未来地产主流,并着重对房地产市场日趋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实施品牌战略,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进行探讨,都地产行业制胜之道。
龚宇:搜狐公司副总裁兼焦点网总裁
地产PK 全民观战
走过2005:2005年龚宇和房地产命牵一线。在房地产的风口浪尖上,龚宇没有选择回避,通过一幕幕的PK秀,将地产引领到了地产全民互动时代。
评述2005:总体来讲,全国的房地产市场在政府加强控制下,消费市场开始从一个较不理性的状态回归到一个较为理性的状态。全国市场差异性大、对于消费者长期是有利的,短期来讲是不太适宜。
展望2006:未来还是要需要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来彻底解决问题,而不是说靠一些政策来解决问题,政策能解决的是一部分问题,要长久肃清市场瘤毒,归根结底在于市场供应与需求的结合。关于焦点在2006年的计划,龚宇认为“将有几个方面的计划,第一,网站作为一个新生媒体,相对传统传媒比较而言,在专业性上有很大的劣势,2006年还需向传统媒体,比如说向《安家》学习,把焦点网的专业性再提高一个层次;第二,焦点将在明年扩展一些城市的覆盖面;第三,焦点网明年将增加与房地产的边缘行业,比如家居行业的关注力度。”
于凌罡:京城首例个人集资建房倡导人
合作建房不是乌托邦
走过2005:从年初建立合作建房联盟起,于凌罡得到民生银行的支持,多家房地产开发商纷纷表示愿意与其合作,再到与万通寻求合作,到芍药居拿地失败,于凌罡认为自己仍然坚持着最初的信念。合作建房不仅仅有利于购房者更加有益于社会,它将是整合社会多方资源的产物。
评述2005:在房价不断攀升和中国地产被广泛质疑存在泡沫的背景下,合作盖楼的尝试,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重要标志。在地产商利润空间和社会化成熟分工基础上的双方对抗,于凌罡的合作建房成为2005市场一个不小的冲击,也将成为揭示真相的标尺。或许明年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就将是于凌罡。
展望2006:在未来,于凌罡依旧坚持着业主出资、银行贷款、政府规划管理、开发商只管开发的理论。随着很多困扰合作建房的问题解决,合作建房将成为具有历史性事件。
舒可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社区治理项目组研究员、著名购房专家
稳定理性出精品
走过2005:今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上保持一种“观望”的态度,业界专家舒可心这样评说道。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成功,局部例如北京地区这种观望气氛已经有所谈化。在观望结束后,房地产市场可能会产生急剧的上升态势。
评述2005:舒可心认为总结2005年地产市场一定要谈观望,观望本身就会导致地产市场的价格下降,而市场本身的需求并没有减少,甚至是在积聚,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之下的房屋住宅价格将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房屋不同于其他商品,既有消费品的价值,又具备投资的特性,市场的需求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展望2006:舒可心对于即将到来的2006年满怀期望,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会推出更多的精品,这是经过今年市场历练所产生的一个好的方面。
他们不盖房子,却能决定房子的“卖相”;他们不做开发,却能影响开发商的决策。正像不在“演员表”中出现,却也是一部影片之所以成功不可缺少因素的各种幕后推手一样,这群人,也对北京楼市、对住宅产品有着翻云覆雨的影响力。
他们在2005年一年的经历,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而他们对于2005年的感受,对于2006年的展望,更能带给市场很多启发。
林洁:北京伟业顾问公司总经理
走出观望 市场反弹 开始发力
走过2005:回顾2005年,林洁认为房地产行业承受住了层层考验,虽然在成交量、销售额等方面受到影响,但整个行业发展还是好的。北京伟业顾问也在经历了动起起伏后,取得迄今为止总销售额过60亿的成绩。同时,北京伟业顾问也将顾问和房地产金融服务充分结合,实现了资本和市场充分对接的基本目标。
评述2005:政府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之后是市场和行业逐渐趋于完善,同时也预示着地产将迎来新的季节。林洁认为,这一年是外资真正进入中国地产市场的一年。
展望2006:中国地产将迎来一个黄金季节,北京伟业也在立足北京的基础上推进全国扩张进程,同时主要发展金融服务业务,使金融服务的比重逐渐提升。
张静颐:北京金网络置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逢楼市拐点 迎集团化改造
走过2005:宏观调控下市场结束高速扩容势头,市场规模缩量,供应持续偏紧,供需缺口日益扩大的预期推动房价快速上涨。在高端市场领域,张静颐认为较好,侨胞、外埠外国人士成为主要推动力量。金网络置业所代理的丽嘉花园认购当日即完成全年销售计划的50%。
评述2005:2005年是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高峰期的一年,市场需求主体高端领域好于普通住宅,其他需求快速释放对本地需求有一定的联动效应。市场在触底后反弹较慢,对价格走势信心不足,从观望等待变为政策后期的犹豫徘徊。
展望2006:供求关系逐步趋于新的平衡,供应严重失衡的局面经市场自身力量得以扭转,市场整体依然乐观。张静颐表示,金网络在市场新环境下全面启动集团化运作和集团化改造。
李国平:思源顾问总经理
板蓝根效应
走过2005:未穷即思变,思源自2000年进京后,几乎每年都有值得人说道的大动作,2005年,最轰动的莫过于承接整个呼和浩特市的土地开发全案策划,对于一个地产开发智囊团类机构而言,此次战役成功,则思源的策划和执行力将登上不止一个台阶。
评述2005:李国平认为国家一系列的政策针对的是过度投机并且整体产生泡沫的区域市场,对于没有投机行为和未出现泡沫的区域市场不会有很大影响。这些人为调控政策宛如板蓝根效应,对感冒起到作用,但对没病的人则会起到预防作用。
展望2006:李国平认为明年流行的是购买,房价会在惴惴不安中上涨,其中的症结主要是土地的供应有限以及土地价格居高不下和原材料随即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宏观、整体的地产战略,真正让战略是长期可持续进行的,这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李文杰:北京中原物业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走过2005:中原在发展品牌之路的基础上,将专业技术的研发作为中原2005年的主要方向。同时房地产产品服务链中的一个环节,房地产营销受很多方面的影响,控制产业链条中下游服务商的服务品质也是中原地产工作重点。
评述2005:国家的宏观调控同样也波及到代理行,一直以来代理行在地产市场的竞争比较激烈,经历十多年的发展与淘汰,真正具有规模和实力的代理行不多,市场比较混乱。李文杰认为政府应从更深的角度规范代理行业,提高门槛为代理行今后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展望2006:明年商铺总体趋势开始分化,好与坏将会有所分晓。独立商铺的价值不断攀升,但在考虑开发的同时更要考虑长期经营问题和避免重复建设。李文杰认为,06年还会出现“人才过剩”问题,总之2006年将成为地产全面高度竞争的一年。
吴江:北京上古房地产经纪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特色住宅更受青睐
走过2005:在2005年大市场环境下,上古地产的业务很快实现了100%的翻倍增长。通过高端商业、写字楼并举的经营方式,以住宅为核心竞争优势,取得良好的业绩。同时,吴江表示上古在外地市场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评述2005:在住宅市场没有出现预期的高峰,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倡导下,很多特色住宅更受青睐。写字楼市场比较暗淡。而商业地产市场在今年更多的处于盘整态势。整年都没有重头项目,市场没有大的亮点。但别墅市场在2005年表现出强劲。
展望2006:对于房价问题,吴江认为市场供求量不会上升房价也不会相应下降。写字楼市场将是一个强者恒强的局面。同时,明年上古将会加大与基金的合作,寻求项目的深入操作。
鲁应红:北京锋华兴业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切问题都将在明天解决
走过2005:虽然受市场大环境影响项目的开盘量和销售量都有所下降,但锋华兴业在2005年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商业、写字楼、地段好的高档公寓等项目上,因此所受影响并不是很大,在业绩上取得不错的收获。
评述2005:鲁应红认为“国八条”、“七部委建议”主要是对市场心态的影响,相应引起的“持币购买”、“观望期”等现象都是对市场信心不足的表现。同时,北京的房价特别是支柱性楼盘仍然是稳中有升。别墅形成不错的消费气候,与此相比写字楼则有些波澜不惊。
展望2006:随着市场平稳和政策清晰明朗,在2005年出现的现象都会解决。在即将到来的2006年里,锋华兴业将举办“2006锋华兴业投资地产年”系列活动,也将对房地产市场起到很好推进作用。
王晓航:北京协成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做强企业争上游
走过2005:面对外界对代理公司“关停并转"的预测,王晓航带领协成团队在这样的压力下仍然取得不错成绩,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在协成操作的“万象新天”楼盘上,公司的管理和激励机制等细节都得到很多体现。
评述2005:在宏观调控下,王晓航表示协成所接到的项目反而多于以往,因为开发商在这个时期往往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现象,但是洽谈多了接单并不容易,还需要反复评估。
展望2006:王晓航认为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力争上游,要提高企业管理,从粗放型到精细型过度。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企业风格,将企业的价值观和决策思维形成一种文化主题。
王佩民:北京亚豪房地产服务机构总经理
理性看待市场变化
走过2005:至2005年12月,亚豪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达到46亿,同年获得奖项有:“2005中国写字楼品牌顾问行”、“十大地产谋略家”、“2005中国国际公寓杰出营销机构”等等。
评述2005:2005年是自中国房地产市场起步开始以来,国家第一次强力用行政干涉市场,但王佩民认为这决不是最后一次,大家要以平常心接受。这是房地产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历史过程。
展望2006:王佩民认为大型地产企业会坚守一线城市,重视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和知名度。中小型企业则会到二三线城市去。亚豪在固守一线城市的基础上,会向华北五省扩进。
王正宇:北京世联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房地产市场在典型中延续
走过2005:2005年是典型的中国地产调整年,政策调整带动行业相关公司的调整甚至是整个行业体系也随即调整。同时地产公司也开始更加注重管理,对增加值的关注,而不如以往单处靠土地提高效益。
评述2005:王正宇认为2005年既是2004年的延续又是2006年的开端。上一年出台的政策经历时间的历练在全面的影响了2005年的市场。这种调整是以产业调整为主,土地的招拍挂和一系列的政策都是用经济手段来调控房地产产业的高潮。
展望2006:2006年将是一个崭新的体系开始,会有很多适应生存的空间出现。王正宇认为市场经济不保证结果平等但是保证机会平等。2005年和2006年会将规则推进,虽然不可能一下子转变过来,但至少这个大方向已经确定下来了。
萧启良:北京置地前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另辟战场求发展
走过2005:有人认为2005年是代理行跟着开发商受累的一年,但萧启良认为这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的大体情况,二线城市对“国八条”并不敏感,受其影响不是很大,置地前景经过两年的铺垫,反而出现了令业界难以想象的销售高峰期,成交额呈不断上升情况,同时与顺驰的联手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评述2005:萧启良在2005年真切的体会了开发商和代理行也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但是置地前景却呈现反常态的现象。将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市场情况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这在今九银十上就有很好的体现。关于商业地产已不仅是单纯的销售,还存在着很多元素。
展望2006:对于2006年,萧启良预测:“全国房地产市场将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置地前景在明天的销售应该北京与外地的比例应该还是1:3。”
邵念强:成业行房地产投资顾问公司总经理
地产业慢跑才会更健康
走过2005:成业行针对未来十年房地产发展趋势,结合崭新的运营思路,重新调整了公司的结构。在国有股退出的同时,将公司细分为三个部分:投资控股公司、投资顾问公司和专业的营销公司。三者即承担相应的风险,又享受相应的利润,避免依靠单一的价格竞争,走出一条代理模式的新道路。
评述2005:谈到2005年的房地产市场,邵念强更愿意用从快跑到慢跑一词来形容。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将必然经历一个长期稳定增长的过程。经历起伏后,这一年可以说是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年、健康年,今年的市场不能用“低迷”来形容,用“规范”一词更能表达对今年市场的总结。
展望2006:面对2006年,邵念强认为,在调整中稳步成长将是明年的典型特征,让具有“慢跑”优势的房地产市场脚踏实地的稳步前行。
黄岚:家天下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家春秋置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恒福创富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进军二线城市开发商
走过2005:由于土地、政策等多方原因,黄岚和他的“家春秋”在2005年则选择了二线城市做开发,他们在原有的传统策划代理业务之外,分别在武汉和北海两城市开发了两个百万平米的规模的项目。之所以如此选择,还是因为在二线城市中的开发空间比较大。
评述2005:黄岚认为国家宏观调控对一、二线城市影响都比较大。一线城市,市场抗性很大,对楼市起到一个减势作用,但在后期房价还是稳中有升。但在二线城市却出现“怪圈现象”,出现僵持情况,引起恶性循环。同时各大代理行纷纷转型,也成为2005年市场一种现象。
展望2006:黄岚认为北京“完全走出观望期”的可能性较大。人们对地产的各种因素趋于理性,对金融也将有深刻理解,对房地产投资从短期炒作逐渐向长期投资过渡。
徐伟成:卓德咨询(国际)顾问公司项目策划部副总经理
北京地产追赶国际化水平
走过2005:市场情况起伏不定的2005年,徐伟成仍在为打造地产顾问界的“麦肯锡”而努力,日坛国际广场项目——北京大成房地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华润置地-凤凰城办公区域(25万平方米)项目规划及市场定位顾问、项目国际委托销售代理,中国红街(China View)商业项目国际招商策划代理及投资管理顾问都成为徐伟成2005年的杰作。
评述2005:纵观2005年北京房地产市场的风云变幻,各路高手将自己的本事发挥的淋漓尽致,其中显现的端倪将推进2006年的北京地产发展,北京房地产之综合发展将趋真正的国际化水平。
展望2006:在战略扩展方面,进一步提高服务层次的基础上,以地产业为主逐渐延伸发展到其他与房地产业有关或者相关联的业务上发展,甚至会为客户提供一条龙的服务。
陈经华:北京四海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暴利时代将成过去
走过2005:政府连续出台了多项政策,以抑制投机、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开发商们逐渐走出圈地、圈钱、卖房这种简单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他们有的转移到商业方面,或者与其他产业进行对接,做出主题,还有的走到国外做营销成为现象。在产品上要求精品,注重产品品质。
评述2005:2005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充斥着纷争与变化,高潮迭起,悬念重生。市场形势尚好,销售情况乐观,经营模式多变、营销渠道拓宽,产品更加精细,概念渐渐隐退。
展望2006:中国楼市仍处在上升期,但是随着地产行业发展周期的循环往复和市场发展规律,在2006年,无疑还是要保持清醒,房地产的暴利时代和抢购局面必将成为过去,新的历史时期一定会到来,因此,我们的发展商不仅要提高专业水准,提高产品内涵,还要超越单纯的产品时代。
徐长青:东方博文广告公司总经理
“新中式”别墅从概念到财富实体
走过2005:以“新中式”概念打造中式别墅竞争优势,推动优山美地取得年度销售达到12亿的骄人市场业绩。在全国范围内参与项目大块土地的选择和前期规划。
评述2005:应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市场研究及产品研发工作,在这个阶段加大资金投入和精力投入,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居住产品。
展望2006:整体价格稳中有升,商业项目市场供应量增大,高价位产品供应量增加,低密度、郊区化住宅得到更大发展。整合资源,为发展商提供超越广告范围的深度服务,参与项目前期市场研发,加强项目组专业协作能力,形成优势作业模式。
杨海华:揽胜广告公司总经理
做最大的小公司
走过2005:杨海华认为,2005年,我们吃到了一颗火候微妙的煮鸡蛋,过程是,先敲破坚硬的壳,然后小心翼翼地剥出完整、好看的蛋白,最后吞。
居住城市的艺术
走过2005:在满足房地产项目建设基本物质要素的基础上,提升独特的文化要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人文、情感、历史、精神、艺术等多层次文化需求,进一步提高房地产质量和生活品位。
评述2005:研究和建设房地产先进文化理论体系,全面系统地倡导中国房地产文化创新,促进中国房地产业和谐、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展望2006:以文化地产为基础,营造舒适、安全、文明、健康、生态、智能的居住环境,引领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生活方式,它要求因地制宜地把先进的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城市文化、建筑文化、环境文化、科技文化、文学艺术和行业文化综合运用到地产开发与生活运营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
王永平: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
商业空置现象有望解决
走过2005:商业地产开发商不知自律,在2005年只能自食其苦果。中国金融体系不支持商业地产的运营、国内开发商自有资金实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怪胎”也就孕育而生。
评述2005:加强对商业网点建设的管理、尽快丰富金融品种,中国商业地产只有不再分割产权出售而是重经营收益才是健康发展之道。
展望2006:王永平认为应该通过统一规划和经营吸引客源,并形成特色是做旺商业的必经之路。同时,王永平预测,2005-2006年将是中国零售企业最为关键的扩张年,具有优势的连锁企业将加快开店速度、扩大规模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因此中国零售业百强新开们点将继续大幅增长。
易宪容:社会科学院金融发展中心主任
“地产愤青”出言不留情
走过2005:在2005年,中国房地产界有一批大腕不约而同选择了低调,原因自然是众说纷纭。但易宪容,却频频曝光于房地产主流媒体,通过一场场口水战、一次次PK秀,终于让已过不惑之年的地产专家一时之间声明大噪。
评述2005:“房价成本清单” 、“中国房地产商为什么获得暴利”这些言论在2005年动摇着政府、市场、公众对地产的信心。成为一种另类符号。
展望2006:2006年的房地产市场被普遍看好,那么,易宪容的市场就会怎样?这是一件饶有意思的问题。
刘洪玉: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系主任、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
宏观调控不是单纯抑制房价
走过2005:对于地产存在泡沫问题,刘洪玉认为要警钟长鸣,更要防患于未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也是抑制部分经济领域的投资过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评述2005: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确实起到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金融调控政策如提高贷款利率等因为有增加购楼者的负担、降低其支付能力等效果,因此对抑制当前购房需求有一定的作用。
展望06:从长期看是这样,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其支撑下的房地产理论价格也在提高。但房地产市场价格肯定是围绕着理论价格不断上下波动的。地产未来的十年将是以增量为主。
冯长春:北京大学不动产研究鉴定中心主任、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主任
北京房地产应走向国际化
走过2005:从“国景指数”变化情况来看,说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已起到一定的作用。全国住宅投资和住宅均价与去年相比都有不程度的增长。同时,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也在上涨,也应该值得重视。
评述2005:政策出台之后,北京的在售楼盘并没有受很大的影响。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一些区域的普宅定价与目前的在售价相差无几,甚至有个别地区的在售价低于此定价,从政策落实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定价机制值得商榷,但价位空间放宽了,使北京房地产市场达到了一个平稳过渡。同时这也是政策下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
展望2006:目前政府缺少专项研究体系,在未来为了满足市场信息的供应量,政府将会建立多个的获取信息渠道。同时,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监管,如果成立一个专项的机构,可以增加政策实施的监管力度,并及时反馈信息。
叶剑平: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主任、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副会长
品牌效应将至
走过05 从经历“8.31"之后发出向左走向右走的徘徊,到市场逐渐明朗,政策成效突发体现,整个行业出现平稳健康的势头。房地产运作营销走出原始阶段,形成品牌、品牌效应、品牌战略、质量等一联窜的理论。
评述05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建立,特别是住房分配货币化进程的加快,住房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因而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运用各种营销策略使自己能够在这个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立于不败之地。
展望06我国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品牌及品牌效应将成为未来地产主流,并着重对房地产市场日趋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实施品牌战略,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进行探讨,都地产行业制胜之道。
龚宇:搜狐公司副总裁兼焦点网总裁
地产PK 全民观战
走过2005:2005年龚宇和房地产命牵一线。在房地产的风口浪尖上,龚宇没有选择回避,通过一幕幕的PK秀,将地产引领到了地产全民互动时代。
评述2005:总体来讲,全国的房地产市场在政府加强控制下,消费市场开始从一个较不理性的状态回归到一个较为理性的状态。全国市场差异性大、对于消费者长期是有利的,短期来讲是不太适宜。
展望2006:未来还是要需要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来彻底解决问题,而不是说靠一些政策来解决问题,政策能解决的是一部分问题,要长久肃清市场瘤毒,归根结底在于市场供应与需求的结合。关于焦点在2006年的计划,龚宇认为“将有几个方面的计划,第一,网站作为一个新生媒体,相对传统传媒比较而言,在专业性上有很大的劣势,2006年还需向传统媒体,比如说向《安家》学习,把焦点网的专业性再提高一个层次;第二,焦点将在明年扩展一些城市的覆盖面;第三,焦点网明年将增加与房地产的边缘行业,比如家居行业的关注力度。”
于凌罡:京城首例个人集资建房倡导人
合作建房不是乌托邦
走过2005:从年初建立合作建房联盟起,于凌罡得到民生银行的支持,多家房地产开发商纷纷表示愿意与其合作,再到与万通寻求合作,到芍药居拿地失败,于凌罡认为自己仍然坚持着最初的信念。合作建房不仅仅有利于购房者更加有益于社会,它将是整合社会多方资源的产物。
评述2005:在房价不断攀升和中国地产被广泛质疑存在泡沫的背景下,合作盖楼的尝试,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重要标志。在地产商利润空间和社会化成熟分工基础上的双方对抗,于凌罡的合作建房成为2005市场一个不小的冲击,也将成为揭示真相的标尺。或许明年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就将是于凌罡。
展望2006:在未来,于凌罡依旧坚持着业主出资、银行贷款、政府规划管理、开发商只管开发的理论。随着很多困扰合作建房的问题解决,合作建房将成为具有历史性事件。
舒可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社区治理项目组研究员、著名购房专家
稳定理性出精品
走过2005:今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上保持一种“观望”的态度,业界专家舒可心这样评说道。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成功,局部例如北京地区这种观望气氛已经有所谈化。在观望结束后,房地产市场可能会产生急剧的上升态势。
评述2005:舒可心认为总结2005年地产市场一定要谈观望,观望本身就会导致地产市场的价格下降,而市场本身的需求并没有减少,甚至是在积聚,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之下的房屋住宅价格将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房屋不同于其他商品,既有消费品的价值,又具备投资的特性,市场的需求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展望2006:舒可心对于即将到来的2006年满怀期望,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会推出更多的精品,这是经过今年市场历练所产生的一个好的方面。
他们不盖房子,却能决定房子的“卖相”;他们不做开发,却能影响开发商的决策。正像不在“演员表”中出现,却也是一部影片之所以成功不可缺少因素的各种幕后推手一样,这群人,也对北京楼市、对住宅产品有着翻云覆雨的影响力。
他们在2005年一年的经历,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而他们对于2005年的感受,对于2006年的展望,更能带给市场很多启发。
林洁:北京伟业顾问公司总经理
走出观望 市场反弹 开始发力
走过2005:回顾2005年,林洁认为房地产行业承受住了层层考验,虽然在成交量、销售额等方面受到影响,但整个行业发展还是好的。北京伟业顾问也在经历了动起起伏后,取得迄今为止总销售额过60亿的成绩。同时,北京伟业顾问也将顾问和房地产金融服务充分结合,实现了资本和市场充分对接的基本目标。
评述2005:政府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之后是市场和行业逐渐趋于完善,同时也预示着地产将迎来新的季节。林洁认为,这一年是外资真正进入中国地产市场的一年。
展望2006:中国地产将迎来一个黄金季节,北京伟业也在立足北京的基础上推进全国扩张进程,同时主要发展金融服务业务,使金融服务的比重逐渐提升。
张静颐:北京金网络置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逢楼市拐点 迎集团化改造
走过2005:宏观调控下市场结束高速扩容势头,市场规模缩量,供应持续偏紧,供需缺口日益扩大的预期推动房价快速上涨。在高端市场领域,张静颐认为较好,侨胞、外埠外国人士成为主要推动力量。金网络置业所代理的丽嘉花园认购当日即完成全年销售计划的50%。
评述2005:2005年是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高峰期的一年,市场需求主体高端领域好于普通住宅,其他需求快速释放对本地需求有一定的联动效应。市场在触底后反弹较慢,对价格走势信心不足,从观望等待变为政策后期的犹豫徘徊。
展望2006:供求关系逐步趋于新的平衡,供应严重失衡的局面经市场自身力量得以扭转,市场整体依然乐观。张静颐表示,金网络在市场新环境下全面启动集团化运作和集团化改造。
李国平:思源顾问总经理
板蓝根效应
走过2005:未穷即思变,思源自2000年进京后,几乎每年都有值得人说道的大动作,2005年,最轰动的莫过于承接整个呼和浩特市的土地开发全案策划,对于一个地产开发智囊团类机构而言,此次战役成功,则思源的策划和执行力将登上不止一个台阶。
评述2005:李国平认为国家一系列的政策针对的是过度投机并且整体产生泡沫的区域市场,对于没有投机行为和未出现泡沫的区域市场不会有很大影响。这些人为调控政策宛如板蓝根效应,对感冒起到作用,但对没病的人则会起到预防作用。
展望2006:李国平认为明年流行的是购买,房价会在惴惴不安中上涨,其中的症结主要是土地的供应有限以及土地价格居高不下和原材料随即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宏观、整体的地产战略,真正让战略是长期可持续进行的,这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李文杰:北京中原物业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走过2005:中原在发展品牌之路的基础上,将专业技术的研发作为中原2005年的主要方向。同时房地产产品服务链中的一个环节,房地产营销受很多方面的影响,控制产业链条中下游服务商的服务品质也是中原地产工作重点。
评述2005:国家的宏观调控同样也波及到代理行,一直以来代理行在地产市场的竞争比较激烈,经历十多年的发展与淘汰,真正具有规模和实力的代理行不多,市场比较混乱。李文杰认为政府应从更深的角度规范代理行业,提高门槛为代理行今后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展望2006:明年商铺总体趋势开始分化,好与坏将会有所分晓。独立商铺的价值不断攀升,但在考虑开发的同时更要考虑长期经营问题和避免重复建设。李文杰认为,06年还会出现“人才过剩”问题,总之2006年将成为地产全面高度竞争的一年。
吴江:北京上古房地产经纪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特色住宅更受青睐
走过2005:在2005年大市场环境下,上古地产的业务很快实现了100%的翻倍增长。通过高端商业、写字楼并举的经营方式,以住宅为核心竞争优势,取得良好的业绩。同时,吴江表示上古在外地市场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评述2005:在住宅市场没有出现预期的高峰,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倡导下,很多特色住宅更受青睐。写字楼市场比较暗淡。而商业地产市场在今年更多的处于盘整态势。整年都没有重头项目,市场没有大的亮点。但别墅市场在2005年表现出强劲。
展望2006:对于房价问题,吴江认为市场供求量不会上升房价也不会相应下降。写字楼市场将是一个强者恒强的局面。同时,明年上古将会加大与基金的合作,寻求项目的深入操作。
鲁应红:北京锋华兴业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切问题都将在明天解决
走过2005:虽然受市场大环境影响项目的开盘量和销售量都有所下降,但锋华兴业在2005年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商业、写字楼、地段好的高档公寓等项目上,因此所受影响并不是很大,在业绩上取得不错的收获。
评述2005:鲁应红认为“国八条”、“七部委建议”主要是对市场心态的影响,相应引起的“持币购买”、“观望期”等现象都是对市场信心不足的表现。同时,北京的房价特别是支柱性楼盘仍然是稳中有升。别墅形成不错的消费气候,与此相比写字楼则有些波澜不惊。
展望2006:随着市场平稳和政策清晰明朗,在2005年出现的现象都会解决。在即将到来的2006年里,锋华兴业将举办“2006锋华兴业投资地产年”系列活动,也将对房地产市场起到很好推进作用。
王晓航:北京协成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做强企业争上游
走过2005:面对外界对代理公司“关停并转"的预测,王晓航带领协成团队在这样的压力下仍然取得不错成绩,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在协成操作的“万象新天”楼盘上,公司的管理和激励机制等细节都得到很多体现。
评述2005:在宏观调控下,王晓航表示协成所接到的项目反而多于以往,因为开发商在这个时期往往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现象,但是洽谈多了接单并不容易,还需要反复评估。
展望2006:王晓航认为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力争上游,要提高企业管理,从粗放型到精细型过度。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企业风格,将企业的价值观和决策思维形成一种文化主题。
王佩民:北京亚豪房地产服务机构总经理
理性看待市场变化
走过2005:至2005年12月,亚豪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达到46亿,同年获得奖项有:“2005中国写字楼品牌顾问行”、“十大地产谋略家”、“2005中国国际公寓杰出营销机构”等等。
评述2005:2005年是自中国房地产市场起步开始以来,国家第一次强力用行政干涉市场,但王佩民认为这决不是最后一次,大家要以平常心接受。这是房地产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历史过程。
展望2006:王佩民认为大型地产企业会坚守一线城市,重视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和知名度。中小型企业则会到二三线城市去。亚豪在固守一线城市的基础上,会向华北五省扩进。
王正宇:北京世联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房地产市场在典型中延续
走过2005:2005年是典型的中国地产调整年,政策调整带动行业相关公司的调整甚至是整个行业体系也随即调整。同时地产公司也开始更加注重管理,对增加值的关注,而不如以往单处靠土地提高效益。
评述2005:王正宇认为2005年既是2004年的延续又是2006年的开端。上一年出台的政策经历时间的历练在全面的影响了2005年的市场。这种调整是以产业调整为主,土地的招拍挂和一系列的政策都是用经济手段来调控房地产产业的高潮。
展望2006:2006年将是一个崭新的体系开始,会有很多适应生存的空间出现。王正宇认为市场经济不保证结果平等但是保证机会平等。2005年和2006年会将规则推进,虽然不可能一下子转变过来,但至少这个大方向已经确定下来了。
萧启良:北京置地前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另辟战场求发展
走过2005:有人认为2005年是代理行跟着开发商受累的一年,但萧启良认为这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的大体情况,二线城市对“国八条”并不敏感,受其影响不是很大,置地前景经过两年的铺垫,反而出现了令业界难以想象的销售高峰期,成交额呈不断上升情况,同时与顺驰的联手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评述2005:萧启良在2005年真切的体会了开发商和代理行也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但是置地前景却呈现反常态的现象。将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市场情况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这在今九银十上就有很好的体现。关于商业地产已不仅是单纯的销售,还存在着很多元素。
展望2006:对于2006年,萧启良预测:“全国房地产市场将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置地前景在明天的销售应该北京与外地的比例应该还是1:3。”
邵念强:成业行房地产投资顾问公司总经理
地产业慢跑才会更健康
走过2005:成业行针对未来十年房地产发展趋势,结合崭新的运营思路,重新调整了公司的结构。在国有股退出的同时,将公司细分为三个部分:投资控股公司、投资顾问公司和专业的营销公司。三者即承担相应的风险,又享受相应的利润,避免依靠单一的价格竞争,走出一条代理模式的新道路。
评述2005:谈到2005年的房地产市场,邵念强更愿意用从快跑到慢跑一词来形容。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将必然经历一个长期稳定增长的过程。经历起伏后,这一年可以说是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年、健康年,今年的市场不能用“低迷”来形容,用“规范”一词更能表达对今年市场的总结。
展望2006:面对2006年,邵念强认为,在调整中稳步成长将是明年的典型特征,让具有“慢跑”优势的房地产市场脚踏实地的稳步前行。
黄岚:家天下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家春秋置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恒福创富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进军二线城市开发商
走过2005:由于土地、政策等多方原因,黄岚和他的“家春秋”在2005年则选择了二线城市做开发,他们在原有的传统策划代理业务之外,分别在武汉和北海两城市开发了两个百万平米的规模的项目。之所以如此选择,还是因为在二线城市中的开发空间比较大。
评述2005:黄岚认为国家宏观调控对一、二线城市影响都比较大。一线城市,市场抗性很大,对楼市起到一个减势作用,但在后期房价还是稳中有升。但在二线城市却出现“怪圈现象”,出现僵持情况,引起恶性循环。同时各大代理行纷纷转型,也成为2005年市场一种现象。
展望2006:黄岚认为北京“完全走出观望期”的可能性较大。人们对地产的各种因素趋于理性,对金融也将有深刻理解,对房地产投资从短期炒作逐渐向长期投资过渡。
徐伟成:卓德咨询(国际)顾问公司项目策划部副总经理
北京地产追赶国际化水平
走过2005:市场情况起伏不定的2005年,徐伟成仍在为打造地产顾问界的“麦肯锡”而努力,日坛国际广场项目——北京大成房地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华润置地-凤凰城办公区域(25万平方米)项目规划及市场定位顾问、项目国际委托销售代理,中国红街(China View)商业项目国际招商策划代理及投资管理顾问都成为徐伟成2005年的杰作。
评述2005:纵观2005年北京房地产市场的风云变幻,各路高手将自己的本事发挥的淋漓尽致,其中显现的端倪将推进2006年的北京地产发展,北京房地产之综合发展将趋真正的国际化水平。
展望2006:在战略扩展方面,进一步提高服务层次的基础上,以地产业为主逐渐延伸发展到其他与房地产业有关或者相关联的业务上发展,甚至会为客户提供一条龙的服务。
陈经华:北京四海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暴利时代将成过去
走过2005:政府连续出台了多项政策,以抑制投机、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开发商们逐渐走出圈地、圈钱、卖房这种简单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他们有的转移到商业方面,或者与其他产业进行对接,做出主题,还有的走到国外做营销成为现象。在产品上要求精品,注重产品品质。
评述2005:2005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充斥着纷争与变化,高潮迭起,悬念重生。市场形势尚好,销售情况乐观,经营模式多变、营销渠道拓宽,产品更加精细,概念渐渐隐退。
展望2006:中国楼市仍处在上升期,但是随着地产行业发展周期的循环往复和市场发展规律,在2006年,无疑还是要保持清醒,房地产的暴利时代和抢购局面必将成为过去,新的历史时期一定会到来,因此,我们的发展商不仅要提高专业水准,提高产品内涵,还要超越单纯的产品时代。
徐长青:东方博文广告公司总经理
“新中式”别墅从概念到财富实体
走过2005:以“新中式”概念打造中式别墅竞争优势,推动优山美地取得年度销售达到12亿的骄人市场业绩。在全国范围内参与项目大块土地的选择和前期规划。
评述2005:应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市场研究及产品研发工作,在这个阶段加大资金投入和精力投入,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居住产品。
展望2006:整体价格稳中有升,商业项目市场供应量增大,高价位产品供应量增加,低密度、郊区化住宅得到更大发展。整合资源,为发展商提供超越广告范围的深度服务,参与项目前期市场研发,加强项目组专业协作能力,形成优势作业模式。
杨海华:揽胜广告公司总经理
做最大的小公司
走过2005:杨海华认为,2005年,我们吃到了一颗火候微妙的煮鸡蛋,过程是,先敲破坚硬的壳,然后小心翼翼地剥出完整、好看的蛋白,最后吞。
后一篇:高性价比住宅将更加走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