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偏概全话晕轮

(2010-04-29 20:27:02)
标签:

人际交往

社会心理

社交

与人相处

心理

杂谈

分类: 社交心理

重点词:

晕轮效应

名词解释: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放大而得出整体印象,就是常说的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一方面的优点被宣扬出来,那么他就会被一种赞许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全盘皆优”的肯定;如果一个人的某些缺点被曝光,他就被批评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满盘皆输”。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对我们予人评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恋爱中的人更是将爱屋及乌、一叶障目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从喜爱一个人的某个优点波及到喜爱整个人,又进而从喜爱他这个人泛化到喜爱一切与他有关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爱屋及乌”。

于是我们发觉晕轮效应有三个特点: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如果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思维活动或与人相处,直接的伤害便是极易产生偏见。

小提示:

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远离偏见可从下列方面加以注意:

1.      警惕“投射倾向”:想当然地以为别人跟自己有同样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因而在感知他人的时候忽视了人家的特征,不自觉地投射出自己的内心,从而制造偏见。

一句话的小例子:

    所谓投射倾向简单地说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2.      警惕“第一印象”。我们在前面的条目里已经讨论过有关“第一印象”的概念和相关知识,了解到,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人的判断材料不仅十分有限,而且往往是比较外在的,有时还具有一定的虚假性。问题的严重性又恰恰在于,一般说来,先得到的信息总是影响着对于以后信息的解释方式,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由此使晕轮效应的产生具备了基础。因此,合理、辩证地对待第一印象,了解其不足和片面非常重要。

一句话的小例子:

    参照前面有关的文字。

3.      警惕“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就是所谓类化作用,这是一个自动操作的思维工作,无法清楚地了解人们如何搭建了自己的类别库,但确实有这样的一个“类聚群分”的资料库,明白地贴着标签,按图索骥。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始于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归类,这是一种简单的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很容易产生偏差。因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而刻板印象所根据的却并非认识对象本人的事实,有时刻板印象还是由于偏见的合理化而来。因此,刻板印象与晕轮效应可以说是有不解之缘的,是导致失真的一个“误区”。我们要对他人产生确切、深刻的认识,千万别忘了人的丰富多样性,并不断地修正头脑中由于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假象。

一句话的小例子:

    印度电影《流浪者》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法官的儿子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断送了男主角的人生。

4.      避免“以貌取人”。这种“由表及里”的推断,含有很大的偏见成份。为此,只要我们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确立不满足于表象,而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我们就能有效地摆脱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

一句话的小例子:

    参照“印象”条目之“孙权面试庞统”。

5.      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常会得到自动的“证实”。比如,第一眼没看顺,从而对人带搭不理,而对方察觉后对你心生芥蒂;反过来你更觉此人有问题,将歧视升级以印证自己的正确。由于一方感情的偏失,导致对方的偏失,反过来又加强了一方偏失的程度。如此循环证实,偏见日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