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举些有趣的例子:
☆ 在网上看到一个好玩的视频:一群人,大概得有近百人,突然从一个小胡同口快速冒出来,朝一个独自走路的人身边靠近,然后成包围趋势。猛地,人群中有人大叫一声,随后所有人突然蹲下、抱头,那个人也毫不犹豫地做了同样的动作,并且是人群中最后一个犹犹豫豫站起来、还继续东张西望的人。
☆ 这个视频里的另一个片断:一个西服革履、手提公文包的斯文男走在一条静悄悄、空无一人的小巷,突然从巷口猛然冒出一大群人,为首的一个用手指着西装男,面露凶狠状;只见西装男毫不犹豫、抱紧公文包、转身狂奔并尖叫若女鬼,等一干人流从身边跑过后,只剩该男衣衫纷乱、呲牙咧嘴、不知何故、惶惶不可终日地呆立着。
☆ 由于生活环境的关系,从小对于日间鼻涕横流、泪眼惺忪的演员,到晚上精神抖擞、光鲜夺目司空见惯,常以为感冒是一种只在日间发作的疾病,对于自己被告知感冒后日夜难过甚不理解!
关键词语:
观众效应
名词解释+例子:
1904年,社会心理学家茅曼最早发现了这种效应;他是在做肌肉努力和疲劳实验时无意中发现的:当主持实验的人在房间里的时候,被试者举重的速度快一些,投掷重物的距离也远一些。此后,达希尔对哈佛大学的学生进行的追踪研究也证明,在有观众在场的情况下,学生做乘法要快一些、好一些。阿尔波特则通过许多实验进一步阐明:个人单独完成任务与观众在场时完成任务相比,如果是完成同样的任务,单独完成赶不上在观众面前完成的效果。这种现象不仅在人类中存在,而且在动物中也同样存在。我国学者于1937年在清华大学所作的实验证明,蚂蚁在单独、成对或三只、一群时挖掘沙土的数量是很不一样的,三只蚂蚁一起挖掘沙土时,每单只蚂蚁的工作量是一只蚂蚁单独工作时的三倍。
这种在“有人在旁”与“单独行动”条件下个体效绩差异的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称之为“观众效应”。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观众在场即是“遭人评价”,在任何社会情境中,人们害怕被抛弃,总想要别人喜欢和接受自己。很明显,当我们与人在共处时,这些动机更为强烈。当与人共处一室时被审视的感觉会令人格外在意自己的举止和表现,即使该观众与你毫不相干,这样与评语相关的联想会让我们干起活来特别起劲。另外,如果同出一室的人数众多,形成竞争因素,那么对于好胜心的刺激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导致我们边审视他人边顾及他人对自己的审视,不自觉流露“逞能”的行为,乃至有些上了岁数的人会当众做出些幼稚的举动,为得到注意不惜代价。于是,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引申为“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也就不难理解了。
小提示:
如果我们把这个理论再做个深层的思考,对于辛苦工作的人多些赞许、意识到他人的讨好及时给予良性反馈,是不是人际关系中就多了点人情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