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青松的随笔 |
魔力与魔幻
文/程青松
原载《时尚·伊人》
《大师和玛加丽塔》是俄罗斯作家布加科夫的代表作,写于本世纪20-30年代,这部小说的写作和面世,本身也是一个奇特的故事。布加科夫于1891年生于基辅一个神学教授家庭,大学读的是医学专业。他20年代初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写出《不祥的蛋》、《狗心》、《白卫军》、《逃亡》等影响很大的小说和剧本。但是,由于作者在这些作品中体现出的关于红、白两个敌对阵营的某种“中立立场”,由于作者对现实所持的静观甚至嘲讽态度,受到众多的非议和批判。据布加科夫本人统计,在他从事创作的头10年间,各类报刊登载的有关他的创作的评论共有301篇,其中持批评态度的就有298篇(也许正因为此,布加科夫对批评家似无好感,在《大师和玛格丽塔》中,批评家又照例受到了作家的漫画和抨击)。在这样的环境下,布加科夫被迫沉默,淡出文坛,直到1940年去世。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作家在其创作生涯的后半段,一直在呕心沥血地写作一部奇书,这部奇书就是《大师和玛格丽塔》。6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氛围的宽松化,布加科夫的作品渐渐引起读者的注意,尤其是《大师和玛格丽塔》的出版,更是引发了全苏范围内的一场“布加科夫热”。我们后来所谈论的20世纪俄语文学中的“回归潮”,其实是可以从布加科夫等人算起的。不过,60年代出版的《大师和玛格丽塔》是删节本,其全本直到80年代末才得以问世。
初读《大师和玛格丽塔》的人,也许会感到焦急和困惑,因为迟迟不见“大师”的踪影,故事讲了近一半,到第十三章才见《主人公的出场》。这位“大师”没有名声,没有身份,甚至连姓名都没有。别人替他买的一张彩票中了10万卢布的大奖,他于是便在莫斯科市中心阿尔巴特街附近购置一处地下室,潜心写作起一部关于古罗马驻耶路撒冷总督本丢·比拉多的小说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位业余写作人,或者叫文学青年。没有人承认他,没有人阅读他,只有疯狂爱着他和他的小说的玛格丽塔称他为“大师”。他因为写作获得了爱情,也因为写作被关进疯人院。写作使他回到两千年前,并与自己小说中的主人公相遇;而爱情则使他步入永恒,在小说的结尾,“大师”与玛格丽塔一起,趁着月色,骑着黑色的马, 在魔王的带领下,自莫斯科的麻雀山飞向“永恒的栖身之地”。
读着读着,我们感觉到,小说中的大师似乎不止一个。与“大师”在疯人院中相见、互诉衷肠的诗人伊万,也是一位大师。作为一个知名诗人,他奉莫斯科文协主席之命写作一首歌颂无神论的诗,可他却将耶稣的出生写得过于生动,在与文协主席讨论改稿时,他目睹了后者为魔鬼所害,四处追击魔鬼的他,也被送进疯人院,他愤怒过,申辩过,反抗过,但逐渐地,他身上的新、旧“两个伊万”开始对话,他为“我究竟是谁”的问题所苦恼,并“突然对诗歌有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厌恶,一想起自己的诗就好像觉得不痛快”,最后,诗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再也不写诗了”,而成为历史和哲学研究所的教授,在每个月圆之夜,他都会变成“月亮的牺牲品”。
魔王沃兰德无疑也是大师,一个恶与善的大师。为了考验莫斯科人的良心,他带着3名随从来到该城。他们奚落不信神的莫斯科文协主席,让成为特权组织的作家协会化为灰烬;他们在游艺场演出落钱雨、发免费服装的魔术,让市民们普遍的贪婪心态骤然暴露;官方作家、剧院经理、房管所主任、餐厅总管、小卖部主任等在那一特定社会中很是得势的人物,都遭到了他们的戏弄;而潜心写作的大师、真心相爱的玛格丽塔,却得到了他们的关照。他们恣意妄为,把莫斯科闹得天翻地覆,沃兰德成了莫斯科的主宰。然而奇怪的是,魔王的为非作歹并未引起我们的不满,反而使我们畅快;我们也隐隐能体味出布加科夫在描述他们的所作所为时表露出的欣赏,甚至是欣慰。
当然,真正的大师还是布加科夫本人。他既是“大师”、伊万和沃兰德的创造者,又像是他们3人的总和,“大师”的执着、伊万的反省和沃兰德的叛逆,在作者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读了《大师和玛格丽塔》,我们有可能意识到,大师就是那种与环境格格不入却又能成功地超越环境的人(“大师”和玛格丽塔最后就与魔王一行腾空而去了),就是对现实持一种旁观乃至嘲讽态度却又能改变现实、再造一个现实的人。
来源:环球时报
前一篇:《电影往事》关于网友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