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一词,象“逻辑”、“模特”、“引擎”、“浪漫”(也许还包含我们当下所用的“博客”)等词一样,是中文对外文最精彩的译法之一,乃音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真正达到“信、达、雅”三位一体翻译技巧的最高境界,以致成为现代中文中规范化的常用词汇。幽默(Humor)来自拉丁文Humere,最原初的意思是湿润的意思。我揣测,让原本干瘪枯燥的东西加以某些湿润,当然会激发活力而带来欢快。对西方人来说,幽默有滑稽、好玩、有趣、逗乐等正面之义,另外也还有任性、荒唐、古怪等较为负面之义,但无论如何决不会带来怨恨和仇杀。
所谓幽默感分两个方面:一是能发出幽默;另一是能接受幽默。这两方发生断裂或阻碍,就出现了危机。
幽默不注意时代或文化背景也会有麻烦。号称中国的幽默大师林语堂经常妙语连珠,但他的那句名言“讲演就象女孩子的裙子那样越短越好”,恐怕在今日西方就会有性骚扰之嫌。
幽默成了时尚,更成了有教养的一种包装。人们讲这男子气那男子气,但幽默似乎为男子气之首。不过,幽默并非都那么好玩儿,弄不好会惹事生非,甚至招致杀身之祸。黑人超级球星辛普森的律师夏皮诺拿一个华裔犯罪学专家开了个玩笑,结果闹得满城风雨,甚至上升到种族歧视的高度。夏氏辩解说,只不过幽了一小默。言外之意,华人没有幽默感,小题大作。近来,丹麦和挪威等国,用漫画形式对伊斯兰教的先知幽了一小墨,结果引起几乎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愤怒,至今还不知如何收场。
幽默至少有三个恶果:
一是当做最后的挡箭牌,本来是动真格儿的,一看惹了麻烦,就把它虚化成幽默;
二是即便一方并未动真格儿的,另一方却玩儿真的,正好找个借口制造麻烦;
三是一方无幽默感,闹成误会,打得不可开交。
可见,幽默是弊大于利。统计一下,因“幽默”引起的官司比率日益上升,由它造成的各种悲剧层出不穷。虽然不幽默不够有教养、不够男子气,有劣质包装之嫌,但两弊相较取其轻,还是不幽默或不多幽默为好。
这样看来,幽默有八戒或八诫。
其一,最好不痛不痒。要想如此,最好作详尽的专业化的社会调查,须具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族、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诸多知识,即百科全书式的全才。否则,来个“圣战”,判个缺席死刑,那可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其二,最好不古不今。要想如此,最好有清醒的时空观,仅是四维就会惹麻烦,因此最好在另一个维次。否则来个借古讽今,扣上顶帽子,不知何年才能摘掉。
其三,最好不土不洋。要想如此,最好得找个世外桃源。否则,不是崇洋媚外,就是顽固守旧。
其四,最好不左不右。太自由派不行,太保守派也不行,否则两面夹击,不是粉身碎骨,就是遍体鳞伤。
其五,最好不伦不类。不得将自己一定归为某一特属圈子。否则一旦有伦有类,早晚遭到另一伦另一类的报复。
其六,最好不里不外。不能不讲现象而讲本质,也不能不讲本质而讲现象。否则受到敌手内功外力的双重重创。
其七,最好不上不下。不得让人感到你仰之弥高或居高临下,谄媚上司或收买下属。否则天塌地陷,没有善终。
其八,最好不男不女。要想如此,脑子里要有清醒的阴阳界:不能分立,也不能合一;不能封建,也不能开化;不能什么都说,也不能什么都不说。否则,就真可能落个“烂包装”。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整个世界充满了一种悲情文化的情绪。一位著名的幽默专栏作家这样说,我现在不写幽默,你们也不会想看幽默。笔者经常得到告诫,讲课时什么什么什么最好不要幽默。我的一个具有双博士头衔的同事,“罪责”之一就是幽了一个有关女学生的默,而丢了饭碗。
在美国,至少有十大禁区你不能幽:一是种族;二是宗教;三是习俗;四是性别;五是性向;六是年龄;七是残疾;八是职业;九是长相;十是隐私。还有一些暂时无法列出,但潜在的禁区。如此一来,能幽的地方还有多少呢?
眼下的幽默不是干枯的禾苗得点雨露的湿润-一种欢乐的平和,而是火上加油,烧起了尴尬、困惑,委屈,甚至烧起了仇恨。
今天的幽默很累,少了随意即兴的灵气,多了矫揉造作的匠气。
请君想想,你还胆敢幽默么?你还愿意幽默么?你还能够幽默么?象戒烟瘾一样戒掉幽瘾算了。明知这么多的不是,还要为之,叫真,认死理,找火坑跳,那就真有点没有幽默感了。
最好象“自慰”那样,来个自幽--自我幽默,以自娱自乐的方式,自己向自己发出和接受幽默;或找几个好朋友,类似设立“非禁烟区”的作法,设立一个“非禁幽区”,临时过一下幽瘾。
这也算幽“幽默”一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