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当流动性过剩加上核心市场二手楼发育完备,市场对资产价格进行一轮重估之时,我们发现这时出台的各种有关资产价格的调控措施,如果不是从这两个核心条件入手——即不下决心从货币供应和二手市场的抵押贷款入手,大都作用不大,或者说不能立即见效。
降低流动性过剩有两个办法:一是减少货币供应;二是增加可投资的资产。在中国A股审批制和土地供应滞后性的限制下,短期增加可投资资产的数量不现实,这时紧缩货币供应就成为唯一可产生短期作用的有力措施。
俗语说,谁家的孩子,谁来领。本轮宏观调控由于抓紧了信贷这一广义货币,就扣住了房地产市场的命门,市场就产生了即时的反应,不用在其它方面多花功夫,一招致胜。
本人赞成以从紧信贷和资产角度进行宏观调控,反对八大部委联合采用更多的各部门的具体行政措施——比如:“双限”、加税、监管、严查、审批……等跟风再加码的进一步行动,原因如下:
1、综观宏调的各种措施,自04年以来,效果不彰,其中各部门的措施作用互相抵消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比如严格限制土地供应和控制价格过快上涨;增加社会保障用房和90/70;增加交费税费,让老百姓享受资产收入等等;
2、一些部门政策可操作性不强,会造成不能执行的局面:比如保有税,也叫物业税,这个税制从道理上是应该收,关键是怎么收?在中国个人所得税个人申报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想像香港那样按季度让业主交税,能否行得通?会不会造成法不责众的局面?
3、金融信贷政策比较灵活,可伸可缩,而各行政部门政策具有相对刚性,出台容易,执行难、调整更难。比如目前二手交易税费两年之内奇高,不利于二手楼对一手楼形成补充供应,相对不利于用二手市场牵制一手市场的价格;
既然货币从紧已然产生效果,外资、信贷卡住了脖子,就没必要劳师动众搞太多多余的动作,反而要减少和清理已经出台的诸多直接干预市场的政策,让老百姓买房的负担真正降下来,目前交易量急剧萎缩是不正常的。
四
既然从紧的货币政策产生了即时效果,换句话说市场又在执行其价值再重估的过程,那么这个再重估会怎样发展呢?
首先,本轮货币从紧的宏观调控并不是市场的自发调控,是中央主动地调控,与香港98金融风暴和日本90年代资金大量出货有着本质的不同,现在大量的外资是被挡在门外的;
其次,本轮从紧是相对于之前太松相关,尤其是房地产二手市场的“加按”、“转按”和开发贷太松形成对比。也就是说前几年,与其说是房地产市场疯狂,不如说是银行疯狂,银行在本轮从紧下,复归理性对于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至关重要;
其三,市场本身由于几年来累积的宏调措施,在钱紧的失血的情况下突然进入短期休克,可以视之为矫枉过正,市场的功能还是要正常发挥的。比如香港市场,即使经历了98风暴,目前与我们相反正在一个快速上升期。我们的各种政策发挥作用也需要时间,比如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旦开始向中低收入发号,市场的心理负担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大。
总之,将07年过分的疯狂产生的价值,由理性的从紧把它重估掉,然后恢复市场的正常交易量,应是08年对房地产市场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贡献。
我的推荐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