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价格重估与再重估(一)
——谈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
一
谈价格,人们自然会从供应与需求两个方面来说。我觉得现在仍在热销中的《货币战争》,虽然有许多国际金融专家对此书提出了许多质疑,但其中关于货币对价格,尤其是对资产价格的重要影响的观点,则并没有人提出反对。此书明确而严历地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一个供求关系以外的视角——价格,尤其是资产价格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货币——这个价格尺度本身。
任何东西,只要是商品,其价格的迅速变化,无论是快速上升,还是快速下降,都意味着市场对这件商品的“重新估值”。房子和股票在过去两年中价格的快速上升,同样,意味着中国资产价格在过去两年中,市场在执行着“价值重估”过程。
平稳的价格,是宏观调控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也就是说其价格一路以来,供需状况和其它影响价格的基本因素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即无需重估。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资产价格重估的话题呢?因为近四年来我们将房地产价格,总是理解为供需问题,于是当讨论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拿供需这两方面说事。长时间总谈供需,我们会发现市场的变化,只从这个角度不能很好的解释。
比如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深圳快速上涨,而且是普遍地快速上涨,有些上涨幅度达100%。从供需角度解释的一系列说法,大都站不住:
说法一:“深圳的供应,由于土地空间有限,导致房价暴涨。”可我们知道,城市土地的难以为继并不是始自2006年,早在四年前深圳市政府就宣传:“四个难以为继”了。房地产在供应方面就国情而言,只要有18亿亩耕地生死线的问题,土地不可能放开,不可能完全市场调节。换句话说,供应始终是紧张的,2006、2007年的供应并没有比以前更紧张(因为大量二手楼,作为新房的补充)。因为供应并没有突然地变化,价格暴涨源于供应说不应成立。
说法二:“城市化造成需求上升,导致房价暴涨”。这个说法不能说不对,但非常笼统,没有什么信息量和解释能力。城市化是目前整个中国的大历史进程中的一件事,不只发生在深圳,事实上深圳GDP的增速已经降下来了,而全国GDP高速增长的很多地方,人口增长快得多,并没有见到房价的暴涨。从国际城市化案例看,日本城市化最快的时期是60—70年代,房价有上升没暴涨,在80年代才出现的暴涨,是在城市化的尾声。
说法三:“疯狂的炒楼行为,导致需求大增,房价暴涨”。本人并不同意这个观点。什么叫炒楼?炒楼指在房地产市场中短期低买高卖的行为。如果说2006年前,有这种行为,那么2006年开始的“规范市场秩序”的各种政策,比如“期房限转”——即“楼花”在取得房产证之前不能过户;比如“两年限转”——即两年内转让收取高额的增值税和手续费;比如“第二套房”,比如“限外”。试想一下,一个炒楼者在一年左右的时间要供自住以外的楼,银行不提供杠杆,两年内转让要交高额的税费,他会炒吗?
如果把“炒楼者”这一称号换成“投资者”,就更接近事实。这个事实要我们探讨为什么投资者在过去的两年里突然增长?为什么投资者主要选择深圳及珠三角呢?
二
投资者是干什么的?他们是将资金投在未来产生收益的资产。当投资者增多的时候,(一是资金多,二是人数多),资产的价格就上升,资产就开始了重新估值的过程。我们看到流动性过剩正是本轮“重估”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可是流动性过剩并不是近两年的事儿,为什么只有在近两年中国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呢?这就需要另外一个重要条件——负利率。我们知道前几年中国CPI长期没能升幅,涨价是近两年的事情,尤其是2007年CPI的增长明显可感知。光是钱多了还不够,负利率则是逼着花钱的意思。
第三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可供投资的通用性资产的质量和数量太少。2006年以前,股改没有完成。股市的质量存在问题,当革命性的股改完成,股市监管质量提高之后,立即暴发了A股的大规模价值重估;房地产则是在前十年发展的基础、规则越来越清晰、全国统一的游戏规则下,2006年核心城市二手楼市场基本成规模下开始了这一轮价值的重估。
什么是流动性过剩?中欧许小年教授一语道破——就是可供投资的资产过少!这可以解释为什么A股优质公司的股票市盈率远超正常水平,而且居高不下。同理,房地产市场也是这样,当深圳人口突破一千三百万之后,由于地铁和快速捷运系统的滞后,市区房产规模太小,而农民房(小产权)不能上市交易(产权有严重瑕疵),关外楼盘大面积单位在未来也是受限供应,在这种情况下,加上二手楼市场完全发育,房产作为优质资产的条件就完全具备了。
这个资产价值重估的大潮来临,有一个重要的幕后推手,就是商业银行将房产抵押贷款视为最优质的资产,不断推出“转按”、“加按”、“双周供”等一系列的杠杆条件,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购置资产的大合唱,并于2007年的秋天,达到了高潮。(未完待续)
我的推荐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