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只鞋和一座大教堂

(2007-04-12 19:19:43)
分类: 推荐阅读

一只鞋和一座大教堂

贝维斯·希利尔、凯特·麦金太尔著《世纪风格》

 

职业关系,作为房地产策划代理的角色,是经常被客户要求策划其项目的形象和风格的。放眼望去,中国房地产项目那些五花八门、洋腔土调的各色面貌,多半是我们这类人搅尽脑汁“策划”出来的。

相当多的人对此颇有不满,我就碰到不少高层次的朋友向我表达愤怒,比如建筑大师陈世民先生就曾质问,你说,什么是“欧美加风格”?

无言以对,我知道这一定是同行们在研究了消费者心理之后,提出的一个非常不专业的要求,但这个要求本质上并没有错。

《世纪风格》开篇就说:“说到文明,一只鞋能透露给我们的消息,和一座大教堂所蕴涵的内容一样丰富。”为什么一件日常生活用品向人们讲述一段文明,其效果常常比艺术作品更好?因为杰作只表现了单个的天才;而鄙俗的物件儿,却更能体现出“时代精神”!

3月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看《美国艺术三百年》,二百多年走过来,一直到二战之后到了波普艺术,才真正令人眼前一亮,知道这才是典型的美国风格。之前,也不过是对欧洲的抄袭、模仿和贵族式的装模做样。

20世纪60年代世界艺术中心转移到了美国,汉密尔顿(英波普艺术之父)清晰地看到了美国的设计背后所蕴涵的哲学——面对市场需求,他说:“如果你不得不向通俗需求俯首称臣的话,最好还是先努力,去影响那种需求本身。”消费者必须和产品一样,“出自于同一块绘图板”。

正如休斯—斯坦顿所认识到的那样,对设计起着长远影响的,是波普艺术带来的方法的革命,而不是它的特殊风格。那个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不是就其应该如何说三道四,进行道德评价。”并没有什么“理想状态”,没什么一经获得就必须坚守不变。它是彻底实验性的,它是人文主义的,是反清教徒的。

《世纪风格》以一种平民、通俗视角把20世纪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里“遇到的一些小玩意从头逐一数落”,说清楚了艺术是如何渗入人们的生活,以及经济发展,如何改变着时尚风格的基本脉络。

译者林鹤先生说,《世纪风格》成就了一种还原生活某种局部真实的业绩。在我看来,这种“生活流”正是我们最为稀缺的一种补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