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家装这一年来风起云涌,各种概念层出不穷,像当初小米将智能手机价位一下从天庭拉到人间一样,毁灭了整个潜规则、不透明体系。从这一点来说,对行业的冲击洗牌无疑是贡献巨大的。当初小米可以期待的环境红利,是享受了过去15年互联网基础设施建立起来的红利,高度依赖电子商务,高度依赖社交媒体;以及高度依赖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制造红利,今天产业分工使得小米能只负责研发、营销、服务环节,不负责制造;还有用户对产品有更高品质要求的消费红利。这些基础建设和成熟的市场消费环境是小米快速跑的保障。而在家装领域,这个环境红利其实是过去的潜规则与价值黑洞。
设计师和工长利用一个家装圈历来已久的顽疾,合伙儿把消费者耍得团团转。家装是一个超级专业的领域,从开始施工到最后装完,有一百五十个以上的知识点。这些点照我们经验,足够让一对恩爱小夫妻装修完了,吵到足够的架,然后离婚。太累了!彼此消磨着耐心暴露着缺点,当初没看到的东西聚集爆发,就歇菜了。而这些没有标准化,也没有谁真正集结成书,告诉消费者们这些到底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所以在这种灰暗的环境中,作为信息掌控方的设计师和工长,有太多空间进行自己的操作了。信息不对称,是服务行业最大的潜规则诞生源泉。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这个二人组列出的所有东西,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天书一样。里边陷阱在哪里,什么多了什么少了,什么质量有各种等级,俩眼一摸黑。这时一个天书,就成为了装修噩梦。
而这个模糊的天书,其中为的核心利益就是增项。所以恶意漏项,就成了天书下一章的主要内容。装修被称为拖火车,看着一页纸的东西,最后倒腾半天,一下出来三页的要操作内容。这就像另外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行业:婚礼婚庆。一开始让你勾项,勾完了觉得事情结束了吧,结果新娘装备新郎配饰现场装饰音乐花束,各种东西都蹦出来了。互联网也是靠免费吸引客群,但这种增项,是低价诓客进店,然后用信息不对称,坑蒙拐骗偷。所以导致十几年来,其实家装的固有市场规模一直非常大,而且蛋糕越来越有分量,但客户满意度始终就做不好。当一个行业潜规则如此根深蒂固,又有相当多的既得利益者时,这一摊死水就很难被搅清。
在这种环境下,互联网家装其实有着巨大的进入窗口机会。但实际情况好像又陷入一个死循环,就是补贴、烧钱、用户、投资的互联网O2O项目套路。,O2O领域这两年,已经烧光了未来十年风投的钱。创业团队对于烧钱的狂热像一个无底洞般,而且似乎已经被证明是屡试不爽的营销手段。用户得了补贴,商户赚到了人气,平台收获了交易额,资本拿到了想要的故事,短期内各方都有好处,因此一时之间O2O呈现出“集体烧钱”的局面。但随着时间推移呢,创业者越来越意识到高补贴带来的虚假繁荣的背后,这些用户对平台没有忠诚度。每一笔巨额补贴的背后,都需要大笔融资的持续进入,否则融资链条一旦发生断裂,就会有O2O企业倒下。
O2O其实本身不创造新的价值,只是改变了原有产业的运作模式,节约了中间成本。让利给顾客后,再加上自己的利润,能剩多少是要精算的。所以目前的O2O大部分都在靠烧钱活着。盈利模式,这个最终需要解决的东西,就很少有人碰到。而家居的盈利模式,其实更像卖硬件吃软饭的商业模式。对于家装公司来说,不管传统的,还是互联网的,在材料、施工基础装修上,其实都应该是客户服务入口型业务。这一部分的暗箱空间,在过去几十年巨大。砍掉不合理利润,这一块是首当其冲。所以有的互联网家装公司组建自有产业工人,就是屏蔽其中的弊端与缺漏。当然这部分还是两种模式,第三方承包施工和自养工人。做大就要承包施工,抓施工标准化和工人管理,以及提高他们的收益,建立高效、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做精细,做口碑,做高端用户,可以考虑自有工人,复制慢,资金密集度高。这部分的服务做好了,靠软装和产品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利润,是可行的。而如果专注在家装这一环节,那么就是供应链条整合、不合理利润剔除、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在极致产品思维的前提下,比拼落地能力的执行度了。
前一篇:设计是目的还是情感导向?
后一篇:服务消费者和服务员工哪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