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赢在中国博洛尼用户体验家居 |
分类: 商界·营销 |
进小黑屋了!
其实输没什么可高兴的,垫底儿也没什么好兴奋的,唯一值得用个叹号的理由,是这次只是在赢在中国节目里进了一次小黑屋,而不是真躺在商战里边被关起来的。
自我批判的话,电视里基本已经都剪出来了。经过几期的折腾,观众是不是也感觉我们没那么针尖对麦芒了?有点儿老油条的感觉。没错儿,我们自己也有了点儿思维惰性。人最容易暴露自己弱点的时候,就是放松警惕的时候。
我对自己的剖析其实在小黑屋里还说了很多。电视上播出来的是:三年前我特别狂妄,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做什么都能成功。去年才意识到自我感觉良好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我的知识结构有问题,认知不全面,过去一年是我的反省期,等等。我想说,自己狂妄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有很多人都狂妄,乔布斯肯定比我更狂,但他取得的成功比我还大,而且成功的基础不是收敛了狂妄,至少客观上看是让自己更狂。我的核心问题是陷入这种自我感觉时,忽略了用户。
乔布斯说我就搞封闭环境,我管它应不应该,我就封闭怎么着吧。我就不用flash,我就觉得它是个垃圾四处都是Bug,怎么着吧。但他狂妄的同时,花数倍于此的精力去调研分析消费者所有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第一款
iPod
发布的头一天晚上,苹果的员工熬了一整夜更换耳机接头,因为乔布斯觉得插进去“那一下”的响声不够给力。他曾经让设计师们将iPod早期原型机上,所有按钮都必须去掉——包括开关按钮。设计师相当郁闷,但也正是这种理念,在
iPod 上开发出了标志性的滚轮来替代按钮,把极简做到了极致。他特满意:用户不会再喜欢别的手机,因为没有比我们更简洁的了。
这是个用户为核心、产品向用户讲故事的时代。我刚参加完一次培训,说到广告世界的一个循环。这个世界最一开始,大家都是产品做核心,挖掘自己的USP,独特销售主张。为什么呢?酒香不怕巷子深呗。东西够好,招牌李在这儿,自然用户就抽着鼻子找过来了,因为这是产品缺乏的时代。然后发现不行,我们得玩儿品牌了,因为大家都越来越高级。于是公司拍了一堆没人看得懂的广告,把自己弄成了没人看得懂的公司。雾里看花,挺玄乎,过来体验一下?再后来,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光说清楚自己怎么样不行,还得把你跟别的竞争对手区别开,这时候就讲定位了。再到今天,产品本质又回到了最重要的地位。跟一开始的区别是什么?内核已经由以我为主的“卖点”,变为以用户为核心的“痛点”。因为互联网让企业的品牌能快速到达消费者,却也给了消费者更多放弃的机会和选择的挑剔,以及对传播的质疑。只有以用户为核心,让产品自己说话,才能打动用户。
做汽车之家的广告短片儿时,我沉浸在了自己的创意世界。因为思维惯性,必然还是想着:用户关心什么。但用户习惯、用户体验、用户心理,没惦记多少。结果是:自我感觉良好时,我被用户抛弃了。
我经常跟博洛尼设计师说:你们是设计师,不是艺术家。艺术家可以不管太阳绕着地球儿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我高兴就一切都行,我只要表达最撕裂感情的那一刹那。设计师有甲方,有投资,有的商业设计还需要收益率。设计是将审美哲学和应用结合的一项工作,你要为你的甲方负责。何况现在艺术家也越来越多是赵半狄村上隆这种经济营销样样精通,用符合大众(用户)心理的形式搞作品的模式了。但是呢,我自己这次就忘了这点。超人姿式比划得最来劲时,就是忘记最深刻时。
每个企业最开始,都是以用户为核心的。因为都很弱小,需要抓住核心用户的价值才能生存下去。壮大以后,品牌形象的建立让用户有了忠诚度与认知度,生意变得简单了。同时一个成功容易带动一波成功,商业思维方式培养出来了,开始跨界各种行业,而且都如鱼得水。跑起来像装了火箭筒,踩刹车多浪费时间,跑出去再说,反正八九不离十错不了。
之前的任务,我们队输过,我没最差过。这次小黑屋,是为了反省以后如何做到更好。
前一篇:营销模式的N种可能性
后一篇:赢在中国越来越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