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赢在中国家居 |
分类: 商界·营销 |
看节目的童鞋们大概已经都知道了,58同城这期任务,录制时是第一期。所以其实姚劲波面对的困难和压力超乎想象得大。游戏规则、现场配合、评判过程、结果博弈,全都是摸着石头还未必过得了河。节目剪辑时间有限,姚劲波为保证双方顺利比赛做的好多努力跟工作,就看不见了。
同样因为这是第一期,有好几个小伙伴已经说到了,为了比赛,大家几乎无限度地发动着资源。一天之内,人员、明星、场地、布景、宣传,全都是平常公司做活动数倍的能量自燃着。以至于一场干完了,互相吐苦水:12场都这么干,咱就不是选手,全成节目顶级赞助商了。有个生物学的故事:对雄鹿来说,角长与不长是一对天然矛盾。角长,在与其它雄性同类搏斗中有优势,容易打架厉害赢得交配权,但在森林中奔跑却容易被树枝阻碍,让食肉动物追上吃了。理想结果:如果所有鹿都把角的长度减为原来二分之一,既不影响互相之间胜负,也降低了群体被捕食率。皆大欢喜是不是?但鹿没有语言没有社会没有文化,所以它们很难办到这件事,只能靠自然选择不断改变着基因,缓慢适应或者被淘汰。
但咱们都是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类啊。所以节目越往后看,你越会发现大家对资源的利用都很克制。
那回到一个本源的问题:我们十二个创业者参加节目,希望大伙儿分享什么呢?
上面一直说资源,第一就从资源说起。无限度地使用资源会让人觉得没意思,赢在中国成了赢在资源,看节目的观众也会觉得无聊:这和毕业生奋斗五年,靠自己努力工作、增长学识结交朋友积攒的五万存款和父母的495万支援买了房有啥区别?无参考性啊。所以大伙儿后来都有了君子协定。但我要说,如何利用资源,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管理调配10万的资源,和1000万的资源,差别就像管理一个人与管理一千个人一样,也像我们卖茶卖400瓶还是6000瓶一样。量变带来的质变是管理模式管理思维必须推翻重来,而很难是简单地一个复制到N个。小资源要扩散,再大点儿要管理,还大要整合,之后是分配、自主。有时越大需要管得越多,有时则是越来越少。我们几个人,互相资源有重叠时怎么安排?谁更擅长哪个,什么组合效率更高?别说这些我不用学,也学不来,手头又没这么多资源。你有梦想,就早晚有一天会接触到这个量级。我们和选手是正在创业的节目比,少了从0开始的代入感和共同成长经验,多了思维执行经验和资源配置管理。
第二是思维方式。面对一个任务,看似简单其实千头万绪,应该从哪里开始思考?抓住哪几个本质的问题?思维格局太大是不是会忽略细节,太小会不会力度远度不够,对一个行为是否有合适的判断力?任务都是很具体的小任务,招聘、卖茶、做视频、做PPT。它们之后是一些更大格局的东西,品牌、营销理念、连续性推广能力。再后面,是社会和时代的风向。这个时代的人们被怎样的潮流和思想同化着?文化到现在这个时点,能让人们产生怎样的需求和向心力?面对任务,从大到小地分析这些东西,再抓住每个问题的本质,一个所以这期播完我说,结果是最不重要的。怎么用布景引导目标群体心态;怎么分析目标核心需求,再用最有画面感的方式把它宣讲出来;怎么在现场执行抓到本质解决问题,这些可能是大伙儿想看的。
第三是人性。大家都是人,我们每个都在一个月的录制里发飙过、得意过、抱怨过、宽容过。对的错的,全干过。我要说,我们的选择和表现,不可能全是正确的,但都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价值比所有多大。所以录完之后现在看节目,做最多的就是反思。在48小时一期、每天可能睡三四个小时、连续25天的状态里,人会被逼出一些东西。有潜能,有决心,也有人性固有的东西。当时这么干是不是太冲了,这个问题是不是因为我的一句话就激化了,我们当时怎么配合可能更好。最后,当时我为什么就会这么干了?什么情绪什么缺点让我有了这种惯性?
所以发布会时毛戈平说,咱都该给节目钱。不开玩笑,因为确实很久没触碰过,把自己扔在全是同级别饿狼的笼子里生死搏杀,暴露出的东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