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设计师与使用者:咫尺天涯?

(2013-02-06 19:01:02)
标签:

家居

分类: 先锋·设计
  两个人要互相理解,通常需要换位思考。两类人想理解,光换位都未必够。做产品销售的人,永远想知道消费者是怎么思考的。了解了这点,不管是会读心术,还是有能100%准确的市场调研,该怎么设计、如何宣传,似乎就已经是显而易见了。当然这点太难做到,以致于大家改进了很多曲线救国的方法。比如发现其实消费者心理百变莫测,究竟想什么大家自己也不清楚,不如坚持个性,用潮流引导消费者跟着自己跑;比如不光做市场调研、消费者分析这些商业行为的预测,更多往社会学领域进军,研究这个时代的共性,找本源,希望能分析出更准确的思路,等等。

  虽然很多领域都已致力于这样做,但忘记这件事的情况仍然不少,尤其在设计行业。设计本身和艺术又有关联,属于需要个性天赋的领域。极端的艺术家管你人民需要什么世界喜爱什么,只要我的作品能更接近上帝一步就万事大吉。设计师虽没这么特立独行,但也没那么老实。有位国际汽车设计大师说:“如果我们始终是听客户在说什么,那这个社会将仍然停留在蒸气汽车的时代。”这话乍一听,有职业优越感的炫耀味道。但有过设计师或做客户经历的人也能理解一二。

  这种想法促进了设计创新,但如果事事,也就不太妙。最典型的现象,就是设计师把自己当成了典型用户群体的一份子——而实际上,根本不是。

  一位学者说得很清楚:设计人员应当具备的知识,和用户应当具备的知识差别很大。设计人员往往非常熟悉他们所设计出的产品,用户则是使用这些产品的专家。但设计师成天对着自己作品,消费者可是每天对着成百上千件不同的东西。设计师对自己的产品太熟悉了,以致于他们有时读察觉不到、也没法了解到底这个东西哪些方面,会对使用造成困难?究竟哪些细节,我们绞尽脑汁努力设计出来,自以为直击了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实际却是差强人意,甚至多此一举?第一次或者不经意使用一件产品、真正在生活中长期使用一件家具的人,是纯粹依靠自己与产品毫不相干的外部世界知识来认识它,靠生活中每个鸡毛蒜皮的小细节来感受它,而不是靠与它耳濡目染天天泡在一起的熟悉感来掌握它。

  所以,设计师和普通用户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对自己的产品熟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很难再预测消费者会遇到什么问题,对产品会有什么样的误解,出现什么样的错误操作。在科技产品上,这点尤其突出。比如说明书活像一本字典厚的相机之类电子产品,或一个遥控器上几十个按钮不知所云。而生活方式类的产品,问题多在你的设计细节,是真的人性化设计,针对适用人群的确实需要进行了安排,还是这些细节其实都是没有经过调研、生活、分析(或肤浅的这些动作),而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消费者确实需要它们”,就做了出来,再拿去用为宣传噱头,误导消费者?比如有开发商找到博洛尼商谈一个精装项目,社区比较高档,开发商有想法为所有房子设计精致的咖啡吧,这样营造精英人士社交氛围,凸显新时代家居空间个性。我的同事认同思路,觉得很好,但如果真这么做了,就可能出现问题。因为博洛尼刚好在去年针对数十个城市,做了一项大规模的生活方式调查,涉及各个不同习惯人群的方方面面。于是同事为开放商摆出一个数据:经过数十个城市的生活方式调查,中国人在家自己、和朋友引用咖啡的比例5%左右,而且没有足够数据支持,在家喝咖啡与否和收入有着直接关系。这样一个空间用来做咖啡吧,就产生了机会成本。我们是不是能用别的功能模块代替它,更好表达城市精英们的社交诉求?开发商一听一研究,采取了我们的方案。

  所以设计,其实不单是一个工艺性、技巧性、艺术性的工作,更多的是一件沟通性工作。能让使用者最大限度的满意,甚至昭示他们未来生活的方向,这是设计的根本职能所在。彻底沟通是人类之间几乎无法达到的美好境界,但作为设计师,有责任放弃一些自负、偏见、固执,学会倾听这个世界的心声。

   蔡明自留地“蔡园子”(点击进入博客圈),欣赏铸造生命力的家居,阅读大师心灵的设计,把玩优雅刺激的时尚。
   蔡明推荐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