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闯关东》男女关系有点乱

(2008-04-01 00:10:49)
标签:

我记录

我的情感梦想

闯关东

小宋佳

朱亚文

分类: 随笔杂文
《闯关东》男女关系有点乱
 
年初央视首播《闯关东》时,因故没有看完整。这几天晚上在网上补课,感觉这部剧虽然很火,但优点和缺点却都很突出。优点是题材好,选取的故事情节也很具代表性;演员演技较高,能很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摄影技术也不错,角度、光影和色调处理,以及画面结构都很有艺术的美感,恰倒好处的空镜头的插入,展现出关东大地所特有的美丽风光;还有,服装道具制作也很注意,增加了应有的真实感。同时,缺点当然也比较突出,除了大家普遍认同的部分情节过于离奇,人物过于完美外,围绕重要人物鲜儿与传文、传武兄弟间的感情纠葛,处理得也有些不很得当,给人一种不很舒服的感觉。
毫无疑问,编剧为了使剧情尽可能地丰满,尽可能全面地再现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在选择素材时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多数的故事情节都十分具有代表性,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这些情节一旦过多地集中在有限的几个甚至一个人物身上,其中必然就会产生过多的“巧合”现象,也就不由得令人置疑,给人察觉出一种编造的痕迹了。比如鲜儿从家乡到东北一路上的遭遇,虽然都是当年闯关东的人们可能遇到过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估计遇到一件两件就已经很糟糕,那么多的事情集中到一人身上,未免太过巧合,一个人再命运多舛,也不至于会倒霉到这个份儿上。实际上,这个问题并非不好解决,适当再增加一两个人物,各自分担一下故事情节就可以了。这方面不该吝啬的时候,没必要去吝啬。
 
《闯关东》男女关系有点乱 
人物过于完美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朱开山身上。世界上不存在完美,太完美的人物自然会影响他的真实感,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这还不至于成为败笔,全剧最堪称为败笔的,是围绕鲜儿的感情纠葛。剧中的鲜儿原本是传文的未婚妻,当初与传文两小无猜感情甚笃,只因朱家迎亲时遭遇了土匪,作为财礼的粮食被抢劫一空,导致谭家翻脸迎亲失败。朱家母子离乡渡海时,决定私奔追来的鲜儿因为没赶上渡船,与跳船会合的传文改走旱路,一路上历尽磨难,最后还是与未婚夫失散,几经周折最后意外到达朱家,夫君却已经与王府格格那文成婚,于是,编剧就安排她与小叔子传武开始了缠绵悱恻的感情。这种安排非但令人难以置信,还有悖于汉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使人在情感上难于接受。传统汉人,在男女关系上绝对避讳这种情形,即便是当年有着小叔娶嫂风俗的满人,也是在兄长亡故后才可以这么做。在这种传统礼教下,让传武对名义上已经是自己嫂子的鲜儿保持亲情倒是情理之中,让他产生爱情却是不可信的,即便是今天的人们,也不会轻易产生这种感情。倘若将传武与鲜儿的感情严格界定在亲情范围,以此为基础展开有关情节,也许会更真实更美好,更符合人们的情感心理,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当然,如果按上面思路考虑,剧中人物所分担的故事情节还要做适当的调整,但这并不是件难事。比如,将传武设为长子,将原来传文与鲜儿从山东老家直到放牛沟的故事情节全部放在传武与鲜儿身上,秀儿与传武之间的故事不变。同时,将传文设为次子,与那文之间的故事基本不变,传文与那文结婚时,鲜儿作为那文的侍女出现在朱家,随后开始与传武、秀儿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问题就解决了,完全不必搞得那么别扭。再说,过去的多兄弟家庭,受“长兄为父”的传统影响,一般出于家庭责任,尤其是对弟弟妹妹们的保护,通常是长子的性格比较刚烈且敢做敢为,而弟弟妹妹们因为从小受到庇护,性格大多比较温顺软弱,并不像剧表现的那样。从这点说,将传武设为朱家长子也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编写,部分剧情应该是这样:长子传武与鲜儿从小青梅竹马,在山东老家,因为作为迎亲财礼的粮食被劫,导致婚娶失败;不久,朱家母子决定闯关东投奔父亲朱开山,鲜儿闻知后,决定与传武一同私奔,登船渡海那天,由于鲜儿迟到,两人不得不改行旱路,路上因传武生病,鲜儿为救传武卖身嫁人;后来两人中了奸计走散,鲜儿不得不进了戏班谋生,并惨遭恶霸强暴;一两年后两人在山场意外重逢,鲜儿因为已经失身,认为自己不配再做传武的妻子,最终决定不辞而别;八年后,作为王府丫鬟的鲜儿意外来到三江口,在朱家次子传文与那文的婚礼上再次出现,这时才知道,等待无望的传武已经与他并不喜欢的秀儿结婚。于是,三个人的感情纠葛开始了。
 
《闯关东》男女关系有点乱 
侃到这里,觉得倒有必要分析一下编剧为什么不这么编,偏却那么编。按理,像高满堂这样有水平的编剧,不会想不到这些问题,也不会意识不到这种发生在兄弟、叔嫂之间疑似有悖伦理的关系,包括后来秀儿与成年一郎之间的关系,并不符合大部分国人传统的男女关系准则,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切不该想起的东西。但是,这部剧却偏偏这么制作了,这其中到底有着些什么考虑,这一切到底是不是编剧最初的本意,投资商有从中过多的介入,是否为了利益宁肯迎合某些低俗等,都还是容易招致怀疑的。
注:本文及本博所有文字,除特殊说明外,均系博主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用于商业用途请留言E-Mail告知本人。谢谢!
2008-04-01
江苏·连云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