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终盘点时,屈指一数,基本上延续了过去几年的大方向。电影业没什么多说,爆款《战狼2》拿走了整个行业特别大一块的净利润,到年底两位老导演冯小刚和陈凯歌抒发心意的电影引发了不轻的讨论。比较火的电视剧,基本上都看过了,从《人民的名义》到《我的前半生》《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扎实的剧情收割了观众的代入感。马马虎虎这一年,相对来说有点价值的是,又开始了夜半读书。
http://p1.pstatp.com/large/53e30000cfde1164bcdf
读书,其实无所谓环境,只与心情和心力有关。窗明几净、泡上一壶茶,却常常半个下午都在发呆。从前在学生宿舍时,热情腾腾的体味、大呼小叫的闹声,也阻挡不了阅读的热情。似乎,最有效率的还是在青年时的寒夜。而最惬意的一次,却是二十年前的冬日下午,牵着黄狗,漫步到村外三里的山顶那边,寻了一出低凹,偎依在茅草和粗石的软坑里,重温了庄子的《逍遥游》,不经意间就睡着了。温暖总是令人犯困,黄河以南的山东乡村,二十年前的冬季,自然是没有什么取暖方式的,唯有凭借自己的火力在扛着。大约八九点,村子里就没有人行人,各家关上门闩,其乐融融的看电视,或者如我孤独的翻看着读物。夜半读书,天籁寂静,最好是雪下了几个时辰,即使在白天,也是昏昏沉沉,唯有屋里的灯,闪烁着,灯下的人,捧着或厚或薄或横或竖的书,沉吟着,过了不知道多少的时间。
http://p9.pstatp.com/large/53e30000cfc0bea684d6
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于我不算太恰当,除了早期在学校图书馆和日照市图书馆借过一些书之外,基本以自购为主。当年做学生和当老师的六七年,很大一部分开支,就是要负担海阔天空的购书单。最初从《读书》杂志的书目上开始撒摸,到后来就从作者和类型穷凶极恶的优购,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这是非常耗费精神和测不准的方式,熟悉的邮递员大叔如果遇到我在家就和我胡乱聊一会,我家若是关着门就直接扔到天井里,当年没有人不觉得我持续的买书是非常奢侈的消遣,所以网罗来的书籍多数也都看过了。读书也是一种亲近大地的行为,思接千载、波及宇宙,上下五千年,就在那里,等着去发现。从孔孟、诗经、老庄、屈原到陶渊明、李杜、苏轼、曹雪芹和四大名著,都是如此相遇的。且且到如今,书籍几乎成了日常生活中最便宜的物件,却没有多少时间可以交待给它了。
http://p3.pstatp.com/large/53e30000cfbf465c5adf
读书,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二十多年来,无数人问过我,其实我也不知道。不过是想拥有这世界的信息更多一些,至于有什么用,有用无用,且不去想。有用,也许亲友问的是事功,那也还是有的,我更欣赏的其实是无用之用。漫天的闲书看过来,大约对这个世界的奥妙有一点点触摸,即使说不出来系统的阐释,恍兮惚兮的美,就在“真予不夺”,水流花开、空山足音,此中有道不可说。当年上学时,偶尔写一点读书笔记,工作之后反而是吝于考勤,几乎就是看完便放下,甚至于将买来的书打开塑封就当看过,这是一个可笑又可耻、却也很普遍的兼具自欺和自洽的理性行为。即便写了这么一篇短文,似乎是在激励自己,我估计大概率还是读也罢不读也好,还是老样子。书继续买、风继续吹,堆积如山、雾霾消散,至少有一样是爽朗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