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说的都对》:后现代流行文化的变奏

(2017-12-29 12:47:50)

优酷出品的《你说的都对》,是当前后现代流行文化话语权表达的变奏,看似表面以娱乐的方式谈论“丑男”、“金钱”与“生存能力”等问题,实则上却是在窥探中国当下的偏见与金钱观。这种偏见,其实就是对“丑”的反感,拒绝而产生的不公平的对待,以及时代发展过程中人的欲望的表达。当然,这也是《你说的都对》留给我们的思考。《你说的都对》邀请了6位知识大神——陈锴杰、华沙、黄荻钧、刘也行、杨奇函、梁边妖,和娱乐圈中的沈梦辰、熊梓淇。这个“另类”的组合方式,暗示着“丑”与“知识”与“经济”的复杂关系。

http://p1.pstatp.com/large/53ea0003d674f5b807db

《你说的都对》关于“丑”的叙事,流露的是自身的认知观念。也就是说,叙事除了探讨“丑”与“赚钱”的功能之外,还夹杂着某种价值观的认知、构建和叙事,是由知识搭建起来的另一种人生。而且,由于知识储备的不同,所谈论关于“丑”的问题也就不同。正如陈锴杰所言,“美丑的判断与社会文化有关”。有意思的是,杨奇函提出了两个犀利的观点“男人越丑越聪明”和“丑是一种负资产”。在他看来,“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取得比较低的效率,或者低的经济收益即代表丑,丑是与社会所处的经济环境、职业工作经济收益相结合的。”这种“丑”直接与“经济”牵连上,暗示着一个人的能力弱。另外,刘也行通过行业及心理学期刊的文章《在美貌的优势和丑陋的惩戒中究竟会不会影响到你的收入》来指出,“赚的不够多是因为你还不够丑”,等等。这种“丑”的思辨,已经成为一种“诡辩”,构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知识偶像”景观。

http://p1.pstatp.com/large/53e8000388c54f3ed591

波德里亚同样指出,“物”成为一种符号,被人们消费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物”身上所具有的符号意义。这也解释了近些年来知乎、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异军突起所展现的深层次的社会需求。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公知,而不再是只听“一方之言”,而是要学会“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在已经被重重过滤后的信息之间选取和判断,最终通过“消费知识”武装自己,跻身某些圈子以获得认可和地位。虽然这是很多教育者所不想看到的,急功近利和心浮气躁的社会所导致的“快餐式”知识消费手段,也不能说不是一种社会必然和趋势。“高知”群体通过自身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俘获了一大批受众、打造自己的自媒体品牌的同时,群众也通过这样的知识狂欢,精准快速地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

http://p3.pstatp.com/large/53e90003fcaad5a7d47e

为巩固自身的地位,男权社会穷尽一切手段突出男性的价值,便由此而来的以“赚钱多”的新衡量标准。没有了颜值,那就是金钱,没有金钱,那就是权利。男性似乎已经意识到日渐式微的男权社会,逐渐在夸大自身存在的价值。“美丑”看似在审判颜值,其实在审判男性的社会地位。但这个问题仅限与男性吗?同样的话题套用在女性身上一样实用。 “丑男赚钱更多吗”这个话题本身探讨的意义已经不大,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样的话题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也即男性焦虑和当今社会人们的生存困境。当社会用“美丑”、“赚钱多少”用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时,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本身就已经出现的偏差。

http://p3.pstatp.com/large/53ea0003d673c6348ee9

“流行文化的文本吸引了大多数受众的注意力,凝聚了他们的想象力,成为记录当代社会品味、希望、恐惧和幻想的晴雨表”。在综艺节目《你说的都对》的文本虽说有了社会热议的词汇作为参照,但是其最终指向的是知识。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我,面貌的“美”与“丑”,乃至社会的地位和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