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从事导演最大的成功就是学会了拍观众的马屁”。
——冯小刚
http://p3.pstatp.com/large/11970002603926c8f86f
冯小刚,中国内地最具喜剧力量的电影人。二十年前,他开启了内地的贺岁片。二十年间,他从青年电影工作者变成了“老炮儿”,唯有做一个“电影青年”的心不变。即便冯小刚拍摄过多部严肃主题的电影,大部分观众依然首先把他看成是喜剧电影的代表。对此,他不无反抗、尴尬,但也无可奈何,毕竟喜剧尤其独特的力量,也能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症候群。2016年11月18日,老搭档刘震云编剧、范冰冰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莲》公映,这是一部貌似主题为上访-截访的社会题材电影,其实依然讲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与关系的深刻主题。冯小刚执意使用原形画幅(辅助以少数的方形画幅)来拍摄,就是要“出圈儿”——
“我就是不想解释这个事,没有别的道理,就是想拍这个圆。”要想理解写实喜剧片《我不是潘金莲》,就必须回顾下冯小刚这个人的成长史和喜剧电影对于他的意义。
http://p1.pstatp.com/large/11150007d97e304a5273
冯小刚,1958年出生,一个不省心的人,从退伍军人、片场美工到编剧、导演、公司老板,这一路,如鱼在水冷暖自知。冯小刚的电影故事基本上都不架空,很扎实的站在大地上,以活生生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和生存,表面上很有质感,不用过度阐释也很有价值。冯小刚阅读社会和书写电影的能力,十几年来一直是与观众最能达成默契和会意的电影人,尊重观众是出发点也是最高目标。冯小刚的电影品质精准,到达率很高。张扬质朴人性,绝不装逼和卖傻,很原装的得到好彩头。冯小刚这个人是中国的,崛起于草根之间,行走于市井凡俗,不闷骚不放肆,逗你开心引你三省吾身,哥不寂寞,也不是传说。
http://p1.pstatp.com/large/11970002603ab05007b8
冯小刚之所以成为喜剧片大佬,最初也是迫于无奈,根本原因还是题材困扰,1990年代中期的电影环境突然进入寒冬,有关电影当局的禁令层出不穷,冯小刚、王朔、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人被迫进行转型或归隐。冯小刚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成功之后,《一地鸡毛》、《月亮背后》、《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我是你爸爸》等四个作品连续被“枪毙”无缘与观众见面,他变成了投资人圈内谈虎色变的“失足青少年”。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甲方乙方》令冯小刚柳暗花明又一村,从此之后,他再度回到做影视编剧、相声导演时把握国人心理期待最妥帖的时刻,冯小刚与葛优成为最佳拍档,后又与华谊兄弟长期合作至今。从《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以其高频率的喜剧电影成就了自己喜剧大师的公众形象。葛优、王朔、刘震云、范伟等人,也成为冯小刚电影的重要元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冯小刚电影都是中国喜剧片市场的半壁江山。
http://p3.pstatp.com/large/11150007d97f4545042f
但是,冯小刚的电影导演处女作《永失我爱》,改编自王朔小说,是“痞子文学”的电影版本。冯小刚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里干脆称王朔是“北斗星”,很多年后他还重申:“我一直强调不要走在别人的影子里,其实,我至今一直在王朔的影子里”。叶京导演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的“冯忆苦”与方言分明是以冯小刚和王朔为原型。《非诚勿扰》系列可以看作是王朔、海岩、王中军、马未都、叶京、冯小刚、邬桑等等他们一代人的象征性总结,他们通过文字和影像与观众达成了喜剧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