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灾难片还能拍出什么新花样,这个问题扔给谁估计都会懵逼。其实革命性的创造肯定是妄想了,类型的条条框框犹似五指山,全然跳脱出来无异于类型再创。但是,如何在套路之中做出新意倒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深海浩劫》其实有在套路之中求新求变的意思,甚至导演彼得·伯格在节奏控制上确实有一番野心,并且很强烈地要在电影时间中呈现出现实的时间感。
http://p3.pstatp.com/large/119500052bca013124df
与现实的勾连其实很有必要,尤其影片故事本身便来自于现实事件。事实上,对于现实生态灾难的改编恰恰印证了近年来颇为风行的所谓“生态电影”的某种合法性。生态电影是近年来才非常时髦的一个理论词汇,它的着眼点便是人与自然、地球的关系,其实归根到底是对人类自身的命运关注。生态电影概念的热络,侧面反映了人类在生态认知上的进步和紧迫感。反映到电影创作上,生态电影不再是恐怖、惊险、灾难的附庸,而是一个可以在更高层面上提出和讨论的大命题。所以,将《深海浩劫》置于此概念下,其现实意义更加凸现出来。
http://p1.pstatp.com/large/119700025ac9621c5cea
如何最大程度上去勾连现实、制造现实,导演有着充分的自觉。体现在剧情上,影片用了一种异常耐心的,近乎教科书一样的说明风格去处理前半段情节。在这一大组合段落中,钻井平台的工作流程以及事故解析等种种,不断通过各种方式解释出来。有论者提出这种铺陈破坏了影片的节奏,使得影片在很长时间内犹如瘫软的海绵而缺失了力量。事实上,这种论调在某种程度上是被那些一上来就狂轰乱砸的套路所束缚了。在本片中,铺陈本身表达出一种谨慎的态度,以及忧心忡忡的现实警示,否则不会有大量的仰拍镜头一再的渲染采油勘探平台巨型怪兽般的身躯和钢铁的冰冷狰狞。在这种铺陈中,又错落安插着诸多细小的情节点,如迎头撞机的飞鸟、爆裂喷涌的罐装可乐等,如此种种预示着危险的到来。情节的铺陈事实上制造了心理效果上的压抑,以及观众对必然降临的未来灾难的心理准备。
http://p3.pstatp.com/large/11990001ac1fcba400c7
一旦进入到了真正的灾难的场景,导演又表现出异常火爆的状态,肾上腺素陡然提高。这种反差在事实上与前段的缓滞形成了割裂,但更合理的解释是导演刻意为之的一种心理效果。以强行灌输的气势呈现灾难,以直接填满观众的感官。的确,在灾难场景的营造上,影片堪称壮观。爆炸、井喷力量的强大震撼,如一头撒野的怪兽,直接把蛮力和破坏性带给观众。对观众而言,这种情绪上的纾解既是一种宣泄,但更多的也是一种警示。大量俯拍镜头下的灾难现场,让人类变得脆弱难当,变得渺小可怜。越是将直接的火热烧到观众面前,带给心理上的冲击力便会愈发的强烈。所以,本片的灾难段落呈现出了难得的酣畅。
http://p1.pstatp.com/large/119700025acab3df2daa
不过,导演也并没有肆无忌惮的撒野,而是运用好莱坞惯用的情节设计达到对节奏的控制。好莱坞在灾难题材中总少不了家庭的影子。家庭充当了叙事上的缓和剂,也在承担着情感来源和人物动机的制造。《深海浩劫》仍然延续了以上的创作惯例。对主角家人的塑造,使其多了一份柔光,主人公的一举一动都具有了情感上的来源。但是影片与常规选项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使用了套路而又超越其上,它从个体的家庭放射开来,将格局放大,尤其是结尾处,当所有的人期待团聚而相会时,生者拥抱,而死者的家属则在疯狂的寻找。影片先前所制造的所有感官冲击在这一刻被放大到了人物的动作和面孔上,从而强化了情绪感染力和穿透力。
http://p3.pstatp.com/large/11990001ac20bfb19181
《深海浩劫》并非要为银幕带来另一个英雄形象,即便影片中有着英雄的存在。事实上,在英雄主义的呈现上,导演有意识的保持了克制,甚至某种程度上刻意将之弱化。塑造英雄很容易,但是塑造一个看似英雄,却心中压抑着唏嘘的人物确是艰难。结尾的一笔异常有力,使得弱化英雄的构想得以完成:真实灾难画面,以及丧生火海的11人照片,更加凸显出悲怆感,也让英雄的存在透出某种遗憾。而这恰恰在套路之中又超越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