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军不是终结者:他是《十月围城》的一个悖论

(2010-01-05 15:06:25)
标签:

十月围城

云飞扬

胡军

杂谈

 

对于观众而言,如何解读胡军饰演的闫孝国是欣赏《十月围城》的首要难题,理由很简单,孙文和陈绍白以及诸多义士的形象毫无疑问都是极端正面的,在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都是非常保险的进步者和革命烈士。但闫孝国试图成为孙文的终结者,可惜他不是来自未来,而是多数人眼中“抱残守缺”的大清帝国的鹰犬,且是被陈绍白判定为不及格的学生。胡军被剃去眉毛(是说明他代表的清朝面目全非?),并且被老师梁家辉击毙,大有深究之意。

 

1906年的中国,孙文在香港,给了陈可辛以机会,传统港片的价值观确实不曾如此心怀天下,然而在“君子”、“大丈夫”、“知己”等要素的配合下,《十月围城》将古典中国的任侠精神与孙文所代表的近现代革命相结合,将复杂混沌的历史做简单化处理,将同盟会、立宪派、保皇派、地方实力派、皇族内阁等等取舍为二元对立,很难说是不在投机取巧,但是陈可辛迎合观众的努力没有白费。当下的观众喜欢在二元对立下的人性化设计,只要将正方人士塑造的有血有肉,那么是可以将历史简单化的。匆匆上阵的王学圻和组织并不严密的义士们,竟然像没有设置好的游戏中一再通关,剧情的合理性不足以说服编导及观众,尽管我也被他们的牺牲和绚烂的动作所吸引。但当我过几天再去考量,胡军却又是另一个方向的打通关。他摧毁了革命者所有的布防,最终输给了欺骗和伪装,终于死在老师的枪下。

 

是的,陈绍白是闫孝国的老师,而西方列强及其代表的科学、技术、制度和文明又是孙文和陈绍白的老师,然而老师经常性的欺负学生,这就是当时的现实。胡军和梁家辉之间,有着多年的辩论和争执。《十月围城》带着强烈陈可辛制造的特色,他永远是最懂得计算的电影人,只比观众快半步,这是最适当的距离。革命是否可以输出和引进,文明能否被拷贝,进步多大程度上需要和本土资源相结合,我想孙文和闫孝国都没有做到更好。孙文前期的暴力反抗更多盲目性,在1912年之后又缺乏军队而四处奔波,最终在黄埔军校建立之后才彻底站稳脚跟。而闫孝国代表的或许应该是清廷扶持下的洋务派和地方实力派,他们也有现代化的构思,也通过努力尝试在中国移植先进生产力,然而往往被过于承重的历史负担所牵制和压抑,对于《十月围城》时的清朝末年,闫孝国是一个悖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