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剑走偏锋 |
2005年,香港电影业继续低迷。大哥成龙有感影圈不团结,刘德华则计划集合多位影帝拍片救市。著名的“大炮”杜琪峰则狠骂成龙拍烂片、直斥刘德华救市想法幼稚,而身在巴黎的周润发表示会参与救市行动,并说:“多我一个又何妨!”10月5日,香港10家主流电影公司高层日前召开秘密会议,终于在表面上团结起来,成立“香港电影商会”。无论大佬们的出发点和立场有何不同,面对的其实都是同一个问题:香港电影还有救吗?
成龙、刘德华、周润发,以及刘德华提议的周星驰、梁朝伟,这五虎上将绝对是香港电影的看家老底了,他们的作为影响业界深远,有建议有计划总比无动于衷好,但是杜琪峰炮轰的也并非完全无道理,成龙确实不该号召抵御韩国电影,香港电影的萧条不是韩国的错。而N大影帝合作完之后怎么办?就像三部《无间道》,刘德华、梁朝伟加黄秋生、曾志伟、吴镇宇、黎明等影帝,对市场是一种刺激,然而反弹之后,观众们口味确实被提高了。大佬们的口舌之争,意气用事成分不小。就是这种看似谁都不错,才是问题之真正所在,因为个人从自己的观察出发。电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投入和回报并非遵循经验和理性,世道差的时候更是如此。久而久之,投资人和明星无所适从,说起话来往往肝火大动。
香港电影怎么救?这问题,也将近十年了,可是导演还是那些导演,明星也还是那些明星,问题还是那问题,其中有多少建议和尝试,包括被普遍寄予厚望的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更是出现迎合内地口味反而失去香港电影特色的现象。票房不振,主流电影公司自然减少了电影产量,于是新人更少机会。香港电影的人才,无论幕前幕后,成功的很大原因都在于实战经验(片场)。票房低,世道差,拍片少,新人难当大任,恶性循环,一往无前,何时何处是最深的低谷,香港电影的抛物线很不好预计。乱世须用重典,香港电影病入膏肓只能下猛药,然而是药三分毒,良药苦口,但是谁知道哪些药方是良药?毫不客气地讲,现在的观众有些像害虫或病人,因为好莱坞电影的视听效果突出,DVD的泛滥成灾,看电影成为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就香吃药越多抗药性一定增强,满足观众成为高风险的任务。
香港电影很危险了,偶像的黄昏已然即将出现。从1950年代以来,从来没有巨星像成龙、刘德华、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等人一样,一红二十多年,不但在香港而且拥有了海外市场。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但是我们看不出有谁能接他们的位置,他们当中最年轻的周星驰和梁朝伟出生于1962年。显然他们红得太久了,没有巨星的香港电影以后怎么办?五虎上将之外,黄秋生、刘青云和吴镇宇等骨干力量,也一样不再年轻。对于新人,黄秋生这么说“做艺人要有自己的个性。我们那个年代有那么多前辈,他们会教我们演戏,而且,我们就是埋头演戏,不停地演了近10年,大家才记得你。现在这些年轻人太幸福,很快就一夜红了,红了之后自然就忙,每天都是宣传、拍照,都是一些和演戏无关的事情。按照一年2部影片的速度,他要拍到150岁才有我这个机会。”
香港电影应该还有救,首先拜托这帮大佬们恰当地再红下去,老板们恰当地拍摄一些老电影,最最重要的,一定有新人上位,香港电影的香火才能传下去!
后一篇:我们需要彭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