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剑走偏锋 |
“中国电影好有面子啊!”
威尼斯电影节详细日程公布后,许多朋友如此评价。是啊,《七剑》开幕,《如果,爱》闭幕,阿城做评委,《长恨歌》参赛,《头文字D》参展,《无穷动》、《红颜》、《小站》、《恋人》分别参加三个竞赛单元,风头一时无双。中国电影做三大电影节的开幕闭幕电影都是第一次,同时出击阵势自然很强,闹出的动静也很大,在国际视听上已经相当惹人注目。而在特别增加的“亚洲电影秘密史”回顾部分,最主要的重点就是放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百年上,电影节特地选择了15部华语经典电影,《马路天使》、《小城之春》、《桃李劫》、《铁扇公主》、《我这一辈子》、《忠烈图》、《舞台姐妹》、《一个和八个》、《妈妈》等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中国电影,这些电影充分显示出历史的深度和厚度,用高山仰之景行行之来形容不为过分,过去的一百年,中国电影值得骄傲,也确实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中国电影总是能够在西方电影节上获得良好的待遇,也能以众多出色电影回报电影节,其中与威尼斯电影节缘分最好。威尼斯电影节是创办最早的电影节,于是被称为世界电影节之父。从1989年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开始,从中国台湾地区导演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夺得金狮奖算起,十六年来,中国电影总是获奖的大户。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蔡明亮的《爱情万岁》、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张元的《过年回家》、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等作品,分别获得了不同的荣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证明了自己在世界影坛的地位。
威尼斯电影节的座右铭是“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冒险精神”,评判标准更侧重纯粹的“艺术性”,是“电影作者的影展”,这对中国电影有利。优秀的中国电影通常具有某种电影作者属性,因为中国电影没有和美国一样走上制片人中心制度,而在相当程度上导演可以相对自由地发挥创意,使得很多在华语地区被认为是商业电影的作品,在欧美地区,尤其是在威尼斯电影节选片人眼中会被看作艺术电影。比如说电影节主席马尔科·穆勒坦诚说自己是中国电影的忠实影迷,《七剑》便是“一部充满浪漫情怀武侠史诗,具有超越现实的力量”,《如果,爱》则用“用眼神和表情很恰当地表现了剧中人物的情感纠葛,令人产生心灵共鸣”。而《长恨歌》依旧保持了关锦鹏的艺术气质,通过一个上海女人表现一个城市旧时的氤氲气息,还有那些让人唏嘘的爱与别离。
两岸三地的电影人,呼吁合作了十几年,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唯有合作才有前途,合作已经成为主流,像《七剑》、《如果,爱》、《长恨歌》就是成功合作的产物,同时张艺谋、陈凯歌、成龙、周星驰、李安、冯小刚、田壮壮、于仁泰、吴宇森等人的电影也如是操作。列举以上导演名单,其实是为了说明华语电影的资源被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而且他们的年龄都已然不小,头发多数开始斑白。我们的青年导演呢,多数还墨守成规,或者得不到大投资,从而导致华语电影呈现出一个倒金字塔形状,无疑这是非常危险的,没有庞大而扎实的根基--这就是中国电影的里子。
当下中国电影步入一种吊诡的局面,有影响的电影接连不断,而票房不振和新人匮乏是显而易见的两大制约发展的因素。当然票房少不代表观看电影的人次少,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此处不便于展开。但是当我们妄自菲薄心灰意冷时,总会给你希望。反而,在拥有希望寄予明天时,又会陷入困境。评价中国电影已经成为难题,2004年中国内地生产了238部电影,可是只有50部左右进入电影院,其中包括与港台地区合作拍摄的20多部。那180部没有观众的电影,我们应该怎样评价?也许说全部毫无意义,过于残酷和武断。但是想在此免费提一个醒,给各位导演和制片人,最起码在投资拍摄电影之前,切实调研一下市场,不要再做无用之功。
在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际,借威尼斯电影节之机,祝福中国电影前途广阔,山高水长流,风物长宜放眼量。
前一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后一篇:存档:香港电影还有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