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道德看浪漫转身
(2018-04-25 16:05:07)
标签:
同性爱者婚姻道德浪漫转身 |
从传统道德看浪漫转身
禹沛衡
看到同性爱者的妈妈们将接纳孩子的过程概括为浪漫转身,身为同性爱者的自己既感动,也为她们转身过程中曾经经历过的焦虑、痛苦感到心疼和愧疚。
结合自己的经历,我想,妈妈们转身过程中最难过去的,应是传统道德这个坎。
可到底什么是传统道德呢?
国学大师钱穆在《论语新解》中做了解说。
他首先引证孟子的话:“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人心也”。
钱穆说:“所谓道,即人道,其本则在心”。“行道而有得于心,则谓之德”。
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明道之谓教”。南宋朱熹对这一句加以解释,说:“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
看来,上天赋予我的自然之性,也就是我的天性,我去遵循,就是道。行此道而有得于我心,则是德。
那不是很明了?很容易做吗?
是。所以《中庸》说“道不远人”。
既然如此简单明了,为什么“道德”两个字在今天会显得高深莫测?
同性爱者依照自己的天性去爱同性,便是不违本心,便是“循性之自然”,正是其“当行之路”。对于同性爱者,能爱同性,就是鱼畅游于水渊,鸟高飞于九天;就是花盛开于枝头,树繁茂于土岸。因为这是他们的“性之自然”,他们的“当行之路”。
可为什么当同性爱者遵循天性,依道而行时,却会被指责为不“道德“?尘世喧嚣,三人成虎。弄得他们中的很多人,他们的家长们,不由得不惶惶审视自己和孩子,深恐已陷入于不道德。
好在,1500多年前的先圣孔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孔孟指出,最容易“乱德”的,是和德相似的“流俗”。流俗,是“众人莫不然”,大家都那样做。有人怕不同于众人会于俗世所不容,于是便不遵循天性,不本乎内心,只是一味屈己,讨好他人。孟子说,这种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阉然媚于世”,“众皆悦之”。虽然“众皆悦之”,却是孔子口里的“德之贼”。
有些同性爱者进入传统的异性婚姻,就是因为同性之爱不同于流俗。各种“不道德”的指责,各种棒打同性鸳鸯的威逼劝诱,无非是“阉然媚于世”,无非是要“众皆悦之”。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把这一点又加以更进一步的发挥。
他说,“
性是心之体”,“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
心即道……知心则知道…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
他说,常人所以认不清自己的心体,不能遵循自己先天的自然之性,是因为心体被流俗的纷扰遮蔽了,就像明亮的镜子被灰尘遮蔽。人只有下功夫分清哪些是流俗,哪些是天性,就像镜子擦掉灰尘一样,擦除流俗纷扰,还自己本心澄明,才能识得“天理”,才能入德。
原来如此。
看来,同性爱者若能不被流俗所惑,认清自己的天性、心体,自然能够威武不屈、利诱不移,壁立千仞,成就自己。
同性爱者的家长、亲人们,若能不被流俗所惑,认清自己孩子的天性;认清无论什么天性的孩子自己都会去爱的本心,也就能够愉快地接纳爱同性的孩子,从而为孩子打开健康和幸福的第一道大门。
这样,才能避免部分同性爱者因流俗所迫,进入异性婚姻,既戕害了自己的天性,也残忍地毁灭了另一个人终生的幸福,更甚的是可能还有无辜孩子的童年。同性爱者的父母,难道会真的不因这一切而感到心痛吗?
因此,从传统道德的角度看,能够浪漫转身的妈妈们是伟大的,你们的孩子是幸运的。
说明:2018年4月下旬,“浪漫转身7周年全国LGBT+亲友恳谈会”在长沙举行,包括约130位男女同/双性爱者及跨性别者等的亲长,和200多位社区人士与会。会议讨论了多个主题,包括“亲子分享”、“男同心理工作坊”、“拉拉的世界”等,会议并有感染者分享和艾滋知识普及。
禹沛衡女士此文,是为此次会议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