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 《瑜伽文摘》8月期卷首
(2010-08-19 11:23:15)
标签:
卷首瑜伽文摘练习瑜伽社会角色尹岩印度杂谈 |
分类: 尹岩杂谈 |
“我是谁”是7年前令我不安,并将我推到印度的那个问题。当初离开《ELLE》的时候,我就想知道“我是谁”,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当时的那个“我”不是“我”,是因为我不能接受所谓的当时那个“我”,而我不接受的原因我不知道。我只是影影绰绰地怀念北大时候的那个尹岩:自然、阳光、充满快乐。。。我为此深刻的悲哀。7年后的今天,看过去,那时的我真的很社会动物。
其实,在我们的每一个追求过程中,我们本来的那个自己是被社会慢慢地异化的。这种社会异化在今天可能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在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下,怎么能够保持一定的自觉力,捍卫自己?如果我们能够让社会角色仅仅成为我们的一个个马甲,在君臣,父子,夫妻、兄妹、朋友之间自由转换,我们就独立了,我们就自由了!而要达到这个自由转换的前提,我们只有一个方法:一直是那个“人”。
如何一直做那个“人”,将社会角色变成我们自如更换的马甲,自如转换于五伦十义中?不容易。它真的需要有精力,有能力,有不断冶炼自己的毅力。所有之上, “知自己“才可以做自己。所以,“知自己”,其实是我们人生中最值得的投入。我们的本我只是在出生的时候显出,后来随着我们的长大,随着整体的社会物化,弱势的“我“被周围的爱强势包围了。父母对子女,社会对青年、学校对学子、上级对下属,很多很多。。。,寄望施教,以爱的名义。我们无从抱怨,因为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些爱中的真诚。但是,这些种种翩翩而来的爱对你是有益的爱还是无益的爱?年幼的时候,我们无力分辨;但是在我们成熟的时候,我们必须主动积极地去回应。
回应,就是选择。在“知自己”的投入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选择,也即,面临很多的放弃。因为,放弃首先要拥有;要选择正确的道路首先需要处于正错交叉的道路。所以呢,20岁的人是很难一下子进入到正轨,因为我们需要很多很多的时间让自己明白,让自己一层一层的剥离,一个一个的尝试。强求30岁以前的人清楚,如果她真要说她清楚,她也太自负了。“说不”是选择中的基本行动。我认为, 20岁的时候少说“不”字,尤其在事业上,因为你多说“是”你才能有机会多体验自己; 30岁以后一定要学会说“不”字,要知道自己应该要什么,知道自己的事业路径。这个“自己”无论社会的评判是什么,你跟它一定要顺势而行。我们经常由于内心的不强大,努力着,却在追随别人的意愿。跟着别人走好累,因为你的所有的付出都必定带着回报的潜意识。而自己的乐意为之,则是在辛苦中快乐,它更多的是一种幸福,所谓乐此不疲。30岁开始,我们要学会有意识地去剥离自己的壳,如果还不能自由的更换社会马甲,起码能让这个壳是松动的,柔软的。坦白讲,我去印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练习瑜伽的那七天里,我真的体验了一个很物理的感受,我的身体就像一个黑屋子,很潮湿,有些角落已经发霉,随着一天天的瑜伽,这个屋子的窗户被一扇一扇地打开,阳光一道道射进来,风在屋子回旋流动。在印度练习瑜伽那七天里头,我真实地触摸到那个久违的尹岩,她又出现了。真的!那种惊喜用什么语言都无法形容。当这种快乐降临,你会发现你的所谓的牺牲和放弃,包括后来的很多选择所带来的艰辛真的很值得。
我们的生命中有这么一种值得:为自己做!这种值得即使在日后,你发现自己的选择并非尽善人意,你也不会为面对的艰辛感到委屈。我们的生命,其实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们最大的委屈其实就是我们全力已赴,但是我们的初衷与结果,与我们真正追求的生活形成了一个大的剪刀差。生命的最大保障,是做自己。所以与其说“发现另一个自己”,我更倾心于“发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