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1月底写过一篇《广州大桥拓宽终于要动手了》,当时还以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随后看了不少相关报道,才知道问题多多。昨天的消息说,项目环评单位、设计单位再次约见周边小区业主,却因为规划、建设等关键部门“二度失约”,又是说来却没来,约谈还不到半小时就不了了之,业主们对约谈的诚意表示出极大的不信任,窝了一肚子的火。令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其中设计单位工作人员透露的一则信息:广州大桥扩建方案是“广州市交通控制性详规”在1998年前后规划、2002年经广州市政府批准的,至今没有变动。好家伙,广州每年都有两次潮湿季节,那计划没发霉长毛吧。
倘若算是给人家存心添点儿乱的话,则我以为在目前的状况下,广州大桥拓宽不妨缓行。2月25日,广东投资招商网上发布了《广州大道系统工程-广州大桥扩宽及客村立交工程新增内容勘察设计招标公告》,明确“本次招标勘察设计范围为南起客村立交南,北至中山一立交起点处,总长约3.87km”;项目总投资103229.88万元,建安费约39796.17万元。以10数亿元的巨资,去实施一个11年前的旧规划,逻辑上即存在规划还是否合理等问题。先秦那个著名的寓言“刻舟求剑”比喻什么呢,不就是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然静止地看问题吗?“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不要说广州大桥准备拓宽的那一侧已经沧海桑田,珠江新城已由风吹稻浪拔地而起为CBD,就是广州大道这一段本身,也随着管理手段的稍一改进而令大桥的“瓶颈”问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了。
拓宽广州大桥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决其“瓶颈”问题。作为广州市的一条南北动脉,大桥现有的双向六车道运力不足。而问题的关键是,拓宽达到那个目的之后是否顾此失彼。广州大桥的确很像哑铃的手握部分,两端的道路比它宽出两倍有余,但自从前几年大桥两端设置了红绿灯进行调节,分别“堵住”一半的车流,使司机大佬们不能像原来那样一拥而上,见缝就钻,应当说已经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让人担心的,倒是由南及北过了广州大桥之后未几就会遇到的中山一立交桥。因为就现有的通行能力来看,中山一立交已经呈现出了“瓶颈”的征兆,每天早晨我路过那里,都能领略其捉襟见肘的一面,都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急也没用。广州大桥一旦拓宽,又如何可以想象?因此,一个显见的事实将是,广州大桥拓宽之后,从客村立交到中山一立交的交通“瓶颈”解决了,但是也就仅仅到此为止而已,中山一立交旋即作为新的“瓶颈”前赴后继地站出来了。这就是笔者所说的顾此失彼。而中山一立交桥并不在本次改造之列,且以这座目前已经高达4层、汇聚着中山路东风路两条东西大动脉的立交桥而言,将来也根本不具备改造的可能。这意味着此一准“瓶颈”或成永久之痛,想下手都像狗咬刺猬。
广州大桥拓宽不妨缓行。如果投入10亿元巨资,到头来只是把拥堵的“瓶颈”从现在的桥南移到了桥北,除了GDP之外没多大益处可言,那就岂止是缓行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该开工了。虽然招标公告已经挂出,但也没有一意孤行的道理。相关决策者、决策部门真的应该在既定工程的那个区间多走几趟,那是很容易认识到的问题,近乎“秃头上的虱子”。孟非、乐嘉等光头界知名人士不要多心,此中沿用传统歇后语而已,并无丝毫恶意。
2013年2月2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