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河南周口的“平坟运动”一度沸沸扬扬,去年历时数月而平掉的200余万坟头,在今年春节前后,至少半数被恢复。报道都说,这些被恢复的坟头,很可能将再次被强制推平。苟如是,平——复——再平,就构成了一场“拉锯战”。对此,舆论几乎一边倒地站在百姓一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有“平坟复圆坟,滔滔民意岂可违”的判断,认为平坟“背后的民心向背值得当地反思”。
在我看来,周口平坟这场“拉锯战”所折射出来的官民冲突,实乃文化冲突。我们正处于一个大讲文化的时代,先前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后来是认识到“文化决定发展后劲”,文化一家伙由配角转换为主角。然而,且不说现实中那些挂文化羊头而卖其他肉类的货色,就算那些真正在讲着的文化,基本上讲的也是显示文化程度的那个文化、或者是热热闹闹的以文艺演出为代表的丰富文化生活的那种文化,尤其是后者,翻来覆去地唱那些所谓老歌就算是振兴文化的方式了,甚至不少主政者以为文化产业在GDP中占了多少比重就算是后劲十足了。这种南辕北辙的文化认识何时能够得到改观?愚见以为,决定发展后劲的文化,至少该是指本文化所塑造出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等等。在周口的平坟“拉锯战”中,能够窥见这种文化的影子。周口百姓对先人坟茔的呵护,正出自他们的文化心理。
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是看重“死”的,帝王继位,尽管年纪轻轻,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找风水,修墓地。《东周列国志》开篇词曰“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这里的“荒丘”尚稍有隐晦;《红楼梦》里的“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就非常直白了,“荒冢”,无主的坟。大小人物,人世走一遭之后,“终需一个土馒头”。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辉煌灿烂的古文明,绝大多数都是墓葬中陪葬品的贡献。广州前些年清理白云山的坟墓,古点儿的、名人的还要保留呢。周口百姓的这种文化心理,传承得显然更彻底一些。而其官方要推进殡葬改革,祭出的则是今人惯用且屡试不爽的“运动式”手段,说白了,有“不管三七二十一”之意。简单粗暴的现代治理方式与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习俗,就这样发生了剧烈碰撞。以愚意度之,具体到参与平坟的官员个人,在执行过程中未必都那么真心实意。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有部名著叫做《菊花与刀》。那是二战结束之前,为了配合本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而解析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人格的著作。其中的很多建议最后都为官方所采纳,比方战后美国曾经讨论过日本天皇的存废问题,本氏得出的结论是:“天皇是日本现代国家神道的核心,如果我们向天皇的神道进行挑战并予以摧毁,那么日本帝国的整个社会结构就会坍塌。”因此,解决周口的“拉锯战”,社科界没有袖手旁观的道理,应该介入其中了。殡葬改革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开的,以汉族地区而言,何以其他地方尽管并非顺风顺水,毕竟没有掀起过令国人瞩目的轩然大波,而独独在周口遇到如此之大的阻力?个中原因,不是任何人可以想当然地脱口而出的,而必须经过一定时间、一定规模的田野调查。在认真研究周口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真建议。
殡葬改革是大势所趋。以周口而言,如果不从文化方面对症下药,官民双方就这么“针尖对麦芒”,这场“拉锯战”也许没有止息。官方即便一时“获胜”的话,也会埋下诱发不稳定因素的祸根。
2013年2月2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