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江
3月26日晚上,在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礼堂隆重举行了“中国年”开幕式,之后有中国艺术家表演的主题为《春天的交响》的庆祝演出。男高音歌唱家刘维维与女高音歌唱家王晨压轴出场,一起演唱的《那就是我》和俄罗斯歌曲《遥远》,动人心弦。然而,让人惊诧的则是刘维维的满头白发。印象中,他应该还没到白到那个程度的年纪。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头发一白,意味着红颜苍老,一切美好全成了过去。想想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情景,何等悲凉?不过,正因为白发是人人都避免不了的现象,所以唐朝诗人杜牧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公道的东西。其诗曰:“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相饶。”在他看来,光阴面前人人平等,地位无论多么显赫,到后来也免不了染上白发、增添白发。不过,清朝有个叫潘其灿的“翻用前人诗意”,跟杜牧抬了一杠,他发出的感慨是:“朝来揽明镜,白发感蹉跎。毕竟无公道,愁人鬓畔多。”但潘其灿认为白发所以不公道,恐怕在于贵人的白发来得迟些、相对少些。
金埴《不下带编》云“前人咏白发诗多矣”。的确如此,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岑参的“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麻九畴的“城里看家多白发,游春总是少年人”等等,数不胜数。白居易更连续有《初见白发》、《白发》(白发知时节)、《樱桃花下叹白发》、《白发》(雪发随梳落)、《白发》(白发生来三十年)共五首。但金埴认为,明朝女道士朱桂英关于白发的绝句最为他所青睐。“白发新添数百茎,几番拔尽白还生。不如不拔由他白,那得功夫与白争。”金埴认为文字好在“浑然有道气也”。道气在哪儿?顺其自然的达观态度。
刘禹锡有一首《与歌者米嘉荣》,诗曰:“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染髭须”,即把白发、白须染成黑色,扮年轻。而能寻到偏方保健或治疗的,无疑才是大快人心之事。文莹《玉壶清话》记载,他有一年去拜访张师正,那时师正刚刚50岁,但“齿已疏摇,咀嚼颇艰”。而师正62岁的时候,他们又见了一面,此番师正却是“凡巨脔大胾,利若刀截”,令文莹感到非常不解。他“怪而诘焉”,师正曰:“得药固之。”他所说的药,就是偏方。那是一伙道友登西岳华山时候的发现,“至明星馆,于故基下得断碑数片,仿佛有古文,洗涤而后可辨,读之,乃《治齿乌髭药歌》一首。”按照这个偏方,不光能牢固牙齿,还能让须发变黑。歌中写的是:“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木律旱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研杀将来使最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文莹说“因求此方以疗病齿者,凡用之皆效”,显然经他之手又继续传播了。在宋朝时候读到的即是“古文”,不难想见民间“牢牙须鬓黑”的历史已经多么悠久了。
与“好染髭须”相反,王巩《闻见近录》云寇准为执政的时候,“尚少”,宋太宗尝语人曰:“寇准好宰相,但年尚少耳。”寇准知道了,“乃服何首乌,而食三白,须发遂变,于是拜相”。何首乌我们都不陌生,鲁迅先生小的时候被家人送去城中最严厉的“三味书屋”读书,他猜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拔何首乌毁了泥墙”。“三白”是什么呢?就是盐、萝卜和饭,因为三样东西都是白色的(当然不必抬杠说还有红萝卜),所以古人名之“三白”。不过我们考量这个故事,不难发现其中的矛盾之处,寇准吃何首乌、三白,目的是为了使须发变白,也就是催促自己变老,有句古话概括得更直截了当,“陆展染白发以媚妾,寇准促白须以求相”,一个要装年轻,一个要扮老成。而何首乌具有乌发的功效,能把白发变黑,不是与吃三白的努力恰恰相反吗?
宋朝的李心传则从史实的角度考证此说的并不可靠。他在《旧闻证误》中,从寇准入宥府时开始算账,说他那时31岁,然后过了几年怎样,再过了几年又怎样,一来二去,寇准在“(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八月自三司拜相时已44岁矣”。这个年纪如果放在今天到达那个级别,绝对是年轻干部,而在那个时代却无论怎样也已经谈不上“尚少”,也就是说无须什么三白帮手,白发该已经现身了。查李一飞先生《杨亿年谱》,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杨亿出生,是年寇准13岁。两相印证,可知李心传说更加可信。但“促白须以求相”即便不是发生在寇准身上,显然也不是空穴来风,至少给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那个时候的人当官,虽然没有明确的年龄杠杠,但还是偏向年岁大些的,而与今天换届之后动辄强调比上届年轻了多少岁正截然相反。无论古今,在官员的任用上忽略能力而突出年龄——今天还加上了学历,都有舍本逐末之嫌。
如果说,潘其灿的“翻用前人诗意”仅仅局限于个人人生的感叹,那么,明朝的“公道世间惟瓦砾,黄门头上不曾饶”,显然翻用得更具有社会意义。事见《万历野获编》,说汴梁街道太脏,“雨后则中皆粪壤,泥溅腹腰。久晴则风起尘扬,睹面不识”。有位工曹郎受命治理,本是好事,却干得不得人心,“凡房舍稍侵街巷者,悉行拆毁,怨声满耳”。有位给事骑马经过,被拆房的人扔砖头误中脑袋,“不胜忿,遂相奏讦工部,上疏诟之”,且有此自嘲。这一翻用,完全可以引申开来。
2007年4月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