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古齐观:景点之争

(2005-11-05 15:26:49)
分类: 今古齐观
 利用七天时间出门旅游,从“前拼后凑”长假的做法诞生之日开始,就一向热热闹闹。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黄金周”也不例外。哪些地方的宾馆、饭店爆满到什么程度,全国假日办每天都有消息发布,数字百分比高得吓人。旅游,大抵是欣赏异地的风物。就人文景观来看,涉及历史的文化遗迹尤其能对人们产生吸引力。怪的是,古代局限于迁客骚人的旅游,并不是产业,也和经济效益挂不起钩来,却并不妨碍人们制造或争抢景点。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文州(疑为隆庆府)阴平有座阴平桥,宋孝宗淳熙初年,“为郡守者大书立石于桥下曰:‘邓艾取蜀路。’过者笑之”。邓艾是三国时曹魏的名将,公元263年,他与钟会领兵灭蜀。双方一时间在剑阁相持不下,邓艾乃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越过700里无人区,并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资治通鉴》记载:“邓艾进至阴平,简选精锐,欲与诸葛绪自江油趣成都。”即是说,邓艾的确是在阴平驻扎过,但南宋时的这座阴平桥在当时是否“问世”也还不知,如何就承载过邓艾的大军呢?“过者笑之”,是人们在笑郡守想当然耳。

  东坡先生有一年过阳羡(今江苏宜兴市),挥笔为当地的一座桥题曰:“晋周孝侯斩蛟之桥。”这个周孝侯指周处,是历史上痛改前非的典范。据说周处从小横行乡里,乡邻将他与当地的南山猛虎和长桥恶蛟并称为“三害”。周处闻讯后,入山射虎,下山搏蛟,并发愤改过自新,从此折节读书,于是才兼文武。故事很有教育意义,但蛟是什么呢?是民间传说中的能发洪水的动物,并非现实中的存在。那么,“斩蛟之桥”显然就是空穴来风了。东坡的这几个大字,当时刻石道旁,宋徽宗崇宁年间他倒霉的时候,才“沉石水中,不知所在”。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对东坡认为黄州赤壁即“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赤壁,也表示不能苟同,“今江汉间言赤壁者五”,凭什么就是这个呢?为了论证,这位赵先生又是引《汉阳图经》,又是引《通典》、《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等,写下洋洋千言。事实上,这种争论在今天也未罢手,不仅如此,现在沿长江一带称自己是赤壁战地的,已非止当年的5个,而是发展到了9个。

  在钱泳的《履园丛话》中,有不少地方官员在任上重修这个祠那个墓的记载,比方毕秋帆为陕西巡抚时重修马嵬驿等。钱泳认为这些东西虽然称得上古迹,但“皆民事之不甚急者”,只是因为“易于传播,人人乐道之”。马嵬驿是杨贵妃死难的地方,这块招牌当然比什么都易于提高本地的知名度。我省的封开县是由封川、开建两县合并而来,我读过两县当初分治时的县志,都把两广第一个状元莫宣卿纳入自己的名人之列,也许是他的那个村子在两县交界处之故吧。今天,诸葛亮卧居的隆中到底是襄阳还是樊阳的争论早就不新鲜了,江苏南京与湖北钟祥有“莫愁湖”之争;当阳与荆门有“长坂坡”之争;江陵与宜城有“楚国郢都”之争;秭归与江陵又有“屈原故里”之争。前不久,连夜郎国在哪儿这个以前似乎不是问题的问题,湖南和贵州也开始论战了。

  今天的景点之争,表面上看争的是文化,实际上争的是经济。谁都清楚,争得了,等于盘活了一笔隐形的资产,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即是说,文化在这里纯粹只是为经济服务的招牌。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算是好事。据说一些争论的地方,都是观者如堵,不仅没有两败俱伤,反而弄了个双赢,当然值得高兴。况且,于游客倒也好,增添历史知识的同时,可再增添一点鉴别知识。只是各地的官员过于关注此类“民事之不甚急者”,而且大有不惜代价的架势,有点让人忧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枪手”
后一篇:名人崇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