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
我省的高考各科“状元”昨天“出炉”了。人们可以透过本报的报道,与他们分享喜悦,领略他们初出茅庐的风采。
从本质上看,高考至少在目前还属于竞技的一种,竞的是学力之技。我想,即便到了
|
应当看到,具体什么人能成为“状元”,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能够跻身于“状元”这一行列,却蕴含着一定的必然因素,个中的制胜之道必有值得探究之处。那么,对高考“状元”的追踪,目的显然不是要单纯地树立分数上的样板作个什么参照,而是要把他们十年寒窗累积起来的、相对成熟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体会,推介给后来的学子,给他们以启发和启示。事实表明,如果某个地方、某个学校,高考“状元”、“准状元”辈出,人们就会对那个地方、那个学校刮目相看,肃然起敬。这就是说,这样一种推介为现实所需要。
近年来,高考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都在向考生的综合能力测试方向发展。因此,高考中更多的题目是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这就使得平日观察敏锐、善于分析的学生占有较大优势。另一方面,高考内容更多地涉及现实生活和政治时事,如果学生平时兴趣广泛,关心时政,高考时就会得益无穷。在这个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逐渐转变的过渡期,需要高考“状元”、“准状元”们现身说法,起一个示范作用。那么,对高考“状元”的炒作固不可取,但适当的宣传则必须。这二者的区别在于,炒作超出了新闻价值本身,注了水,变了味,对社会现实没有产生相应的积极意义。
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高考“状元”们的经验不是金科玉律。在任何时候,学习都贵在方法,而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不会、也不可能会存在整齐划一的标准。“状元”们经验的作用,在于“授人渔”而不是“予人鱼”。如果不是抱着这种态度,而是试图从“状元”们身上寻一些剑走偏锋的窍门,则不仅不会如愿,反而会陷入认识上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