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自无邪思,不求静未尝不静也 |
据日前召开的广东省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透露,我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首次建立“三个适度挂钩”的运行管理机制。其中一个“适度挂钩”是,将就业工作与专业设置适度挂钩,对于那些社会需求量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要根据情况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 |
消息既出,引来一些人的忧心忡忡,有的担心基础学科人才断层,有的认为应该用有限的资源培养急需人才,有的则认为高校专业设置不应该急功近利,等等。这些担心或忧虑不无道理,笔者出身于“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因此对“其中”的那个挂钩也尤为关注。但在看到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的讲话全文之后,也就放下些许心来。该负责人说:“至于一些基础学科很难挂钩,也很难界定,还存在特例,所以我们才提‘适度挂钩’。”这就意味着,这个改革是考虑到了“特例”的,而这“特例”无非就是“像历史、考古、人类学、地理研究等冷门专业”。
基础学科的就业率不高,的确是一个问题,但这并非完全是学科本身的问题,更在于社会上对这些学科认知的匮乏。换言之,它们不是“没有用”,而是其作用没有被认识。“像历史、考古、人类学、地理研究等冷门专业”这种话,居然是身在高校的学者讲出来的,就可知认识的匮乏程度。广东只有一个人类学系(一度是全国的惟一),在中山大学,考古学是该系下设的一个专业,二者几时变得“平起平坐”了?硕士研究生里有“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等专业,哪有纯粹的“人类学”这个专业?连学者都搞不清楚考古和人类学的关系,遑论对专业研究的认识了,只能凭想当然的猜想。笔者硕士毕业时找到一家单位,人事处长问了专业之后连简历都不看一眼就拒绝了。可巧的是,几年后居然又调到了这家单位,还是那位人事处长办的手续。这当然怪不得人家,只能怪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不够。如今实行“适度挂钩”,这也同时提醒冷门专业所在,专业“冷”固不假,但不能以“冷”自居,继续自弹自唱;况且,所谓冷门专业也都还没有“冷”到和这个时代水火不容的地步,还是有相当的结合点的,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有不可替代的一面。因此,首要的问题应该是走出“深闺”,利用各种渠道作一些普及性的宣传,让普通百姓认识到学科的本来面目,而不是以讹传讹,越讲越“冷”。
基础学科“热”不起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必然的。所以用“适度挂钩”加以保护就显得十分必要。据说,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不以就业率来衡量学校的办学标准和专业需求,而是通过对学生长期的跟踪统计来衡量。至于我们的做法是不是绝对,怎样的做法才更加合理,都可以探讨,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单纯地“忧心忡忡”,或者一味地加以指责于事无补。“适度挂钩”在操作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它体现了对高校专业设置改革的探索,必须与市场结合,反映市场的需求。这一步非走不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