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部电影把耶稣再次请下神坛

(2015-06-10 21:58:01)
标签:

耶稣

卢浮宫

最后的晚餐

教会

抗议

分类: 书渡年华

    一部电影把耶稣再次请下神坛

    多年前,我在《读者》首页,看到过一篇短文《这也会过去》,说的是西班牙人踢足球惨败回来,有人打了一条横幅迎接他们:“这也会过去!”几年后,西班牙人踢足球大获全胜而归,这人依然打了这条横幅来迎接他们。

    我总会时不时想到这条横幅。我看电影是一阵一阵的,当然主要是老婆大人兴趣来了,我就陪看多些,《达·芬奇密码》那时风靡全球,我也认真看了,还写了影评。

    《达·芬奇密码》在国内上演后,掀起了一股影视热潮。且不说演员阵容的强大,耗竭巨资,集悬疑、惊悚、侦破,密码以及复杂的文化背景,仅电影引发的宗教争议,就有十分的意义了。

    我们的文化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务实性,缺少浓郁的宗教色彩,又有了这些年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教育,对基督教等西方神学、宗教大体是陌生的。

   《达·芬奇密码》给喜欢YY的中国人一条适合自己发挥想像的思路。比如这些年我们自己大话我们的历史名人,戏说我们的大帝,把能够搞笑的经典都搬出来作弄了一番。中国人向来自己搞笑不够,也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达·芬奇密码》正好迎合国人这点心理。

   我当然是在猜度创作者的心理了,我甚至认为,那影片中的卢浮宫前反复回放的晶三角,能成为影视中主要的道具,正好是中国人贝聿铭的作品。这是大长中国人志气之一的作品,曾使我们眉飞色舞过一阵。影视的作者精心拍摄,可以让我们沉浸在扬眉吐气的幻想中,而他们则不露声色大赚中国的票房。

    基于以上两点,《达·芬奇密码》在中国自然大大地成功了。

    影片给我们透露这样的信息,耶稣是人不是神,耶稣有自己的至爱,在《最后的晚餐》油画中的那个抹大拉的玛丽亚,不是妓女而是耶稣的妻子。他们俩的坐姿,组成了一个千古密码——圣杯。上帝的儿子根本不存在,耶稣有自己的后代。

   YY便这样设立了。一直置于一个秘密组织峋山隐修会保护下,这种组织的诸如达·芬奇、雨果、牛顿等大师就是它的重要成员。中世纪兴盛一时的圣殿骑士就是为保护耶稣的后代而发展起来的相应组织。

    就这样二千多年来,耶稣的后代经过千辛万苦得已繁衍。在千禧年将要向全世界公布这一掩埋太久的秘密,把耶稣从神坛上请下来。这将会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不是么?全人类接近有五分之一的人信奉的神原来只是平凡的人,甚至我们还可以对他的子女采用先进的DNA鉴定。

    峋山隐修会的举动,对整个世界的秩序具有颠覆性,特别是象征上帝的世俗权利机构梵蒂冈也难以幸免,必被牵涉进来。历史是残酷的,圣殿骑士之所以惨遭镇压,就是与他们保护耶稣后代大有关系。

   创作者似乎还嫌其真实性不够,影响不够,把名家大师与之相联系的同时,同样也把著名的世界名画也拉扯进来了。影片一开始,在卢浮宫里,德高望重的馆长被人枪杀,死前几分钟,他脱光自己的衣服,尸体摆成达·芬奇名画《维特鲁威人》的样子,身旁留下难解的数字和密码。《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蒙娜丽莎》便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于是乎,梵蒂冈发表声明,教会抗议,全世界议论纷纷,人们对自己的信仰怀疑。据传,国外有些机构做过民意测验,民众似乎基本上认可耶稣有后人之说。

   外国人不YY也罢,如果YY起来,就是较国人要高上一个层次来。影片放后,总会遇上小青年问我这个问题,耶稣有老婆孩子么?我只好回答:“这个……” 

    《达·芬奇密码》尽管把耶稣从神坛上请了下来,但对于我们来说,以此为契机,全面了解西方的宗教文化乃至习俗,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