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业,清朝开国史》,美国人魏斐德写的。大凡历史文本,皆难读也。此作属于巨著,如厚砖一块。我却能一气读完,十分震撼。多年后,作者所涉猎的人物和事件还缠绕于心,常浮于眼前。
比如洪承畴这个人物,被清人所俘,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开始也是视死如归的英雄。是皇妃看出了端倪,这样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对自己身上的袍子灰尘却很在意,他那轻轻一弹,便弹出了一个著名《贰臣传》中“大节有亏”的贰臣。我似乎看到,他从北打到南,这样的一个大英雄,豪迈地回到家乡时,却被年迈老母用扫帚追打,围屋绕跑。那种窘迫之样,永远定格于历史的画面之中。
再说吴三桂。后人多记得他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据说他看到这首诗作时,要花巨金购买版权,被拒绝),我只要想到他,便会冒出如此念头:“你在等什么?”吴三桂反复多次,先是叛明投李闯王,再叛清反大顺王朝,成为云南王后,捉了南明皇帝,亲自用弓线将其勒死,只留下了南明皇帝千古名篇。当他举兵反清时,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长江边上。他在此停留几月有余,原本北地清兵甚少,空虚得很,却让康熙大帝从容调兵遣将。这个反复无常之人,最后还死在了瘴气甚重的长江之滨。历史并不久远,我却总是忍不住问吴三桂,“你在等什么?!”这个没有天命之人,他似乎用大兵压境的方式,还想和清廷讨价还价,要清廷再给他追封进爵,清廷该给的都给了,面对如此反复之人,谁还放心留他。他就这样错失良机,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从前,我们一谈到清人,就会想到,一群纠纠武夫,用一本《三国演义》出关,夺取了大明江山。但后来看到明孝陵前清乾隆帝立的一块“治隆唐宋”大碑,那碑所藏的深意,至今耐人寻味,我们不得不敬佩,清人的谋略和智慧,治理天下的能力,尽管各有千秋,但也是明朝皇帝无法比拟的。
历史一页一页的翻了过去,我们很难看到历史的诸多真相。我看中国历史,喜欢读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书。很难说清楚,这种读史之法。
总之,此作值得一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