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湖北有冯氏
湖北有冯氏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303
  • 关注人气:3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域纪行之博物馆看到的或听来的故事(9)

(2006-09-02 16:54:32)
分类: 路过人间

9.看到的或听来的故事

西域纪行之博物馆看到的或听来的故事(9)

    我常被革命时代一些奋斗者的事迹,而激动得心潮澎湃。感动的同时,不禁要想两个问题,一是他们的拼命精神是从何而来(我曾以我的故乡为背景,写过这些革命者,他们的许多不求生只求速死的行为令我困惑)?二是我处在这样的时代,也会像这些革命者一样地献身吗?

     在西域的石河子,参观建设兵团博物馆时,我又被大大地感动了。我一直对西域有个中国绝无仅有的体制充满了好奇,这就是新疆生产建议兵团。

     关于这样一个体制,我想内地许多人也只是一知半解的。我在媒体上得知建设兵团在内地招生,也遇到了这类问题。他们招生量奇大,响应的好像并不热烈,倒是疑惑的大学生众多。

西域纪行之博物馆看到的或听来的故事(9)(每天日出升旗的军垦人,依然生存在贫困线下)

     要谈到建议兵团,王震将军这个名字不可以被忽略。我对他的最初印象,应该是建立在三五九旅上的。在抗战时期,面对敌人的封锁,延安开展生产自救运动,三五九旅便是这方面的典范。进军新疆,这支部队应该是主力之一。有许多资料表明,他们进疆前,曾研究过张骞、班超、左宗棠等历史人物,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并制定了对新疆的策略。另外一个人物,就是陶峙岳将军,国民党新疆起义将领,他在解放军进疆前,使局势的平稳过渡功不可没。这两支部队,组成“屯垦戍边”的建设兵团前身。当时统计有17.5万人左右。

西域纪行之博物馆看到的或听来的故事(9)(一批来自湖北的热心女青年)

     我记得王震将军在中国军史上下了一道最奇特的军令,动员全体将士回老乡找媳妇。这样使兵团人员翻了近一倍。上世纪50年代掀起了支边建设的高潮,许多理想主义的热火青年奔赴新疆。加之不断有一批批复员军人地加入,使这个独特的组织发展很快,在2003年时统计,人口已达到254万。

我把这个组织与明代的兵户制度联系起来,好像无甚关联的。“屯垦戍边”的策略不知是不是郑吉首创的,这个策略被左宗棠运用自如,却被我们当代人发挥到了极致。

我选择了一个词,对石河子市的一位干部描述我对建设兵团看法:“是一种准军事组织?在中国又是绝无仅有的”他听后,感到比较新鲜和贴近,“准军事组织?呵呵,好像是这样的。”他说。

西域纪行之博物馆看到的或听来的故事(9)

(军垦第二代)

我在网上看到过建设兵团“有近四个月的军训”。建设兵团还拥有自己的武器库。

我们从布尔津,经过克拉玛依,到石河子市,西部小城的规范和整洁,令我们惊讶。也说明一点,这些小城基本上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是当代人的产物。

石河子市就是典型的建设兵团的产物。石河子人告诉我们,这里原来是一片荒漠,只有几个“地窝子(地下一半地上一半的窝居屋)”。这个城市建设兵团一块石头一根木头垒起来的。博物馆讲解告诉我,那时一根木头扛回驻地,来回要5天时间,基本上在雪地里拖行,渴了吃口雪,饿了只能啃又硬又干的馒头。一座城市就是这样垒起来了。

西域纪行之博物馆看到的或听来的故事(9)(兵团建设者百宝衣,已是二级革命文物)

我看到一幅幅历史的画面,一件件遗物,激动得几乎不能自制。一件衣服“千疮百孔”补丁加补丁,耕牛不够制作人拉犁。可是,这些遗物中,这些字里行间中,却充满了奋斗者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连一只酒缸也有一吨重,豪迈得可以。

西域纪行之博物馆看到的或听来的故事(9)

(人工犁)

直至今天,依然有军垦战士,生活在贫困线上却每天在日出时升起自制的五星红旗。

在石河子市街道行驶时,石河子人自豪的告诉我们,像这城市的子午线,这么宽阔的街面,这些都是最初的设计,到今天依然不曾落后。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尽管车水马龙,街道还是宽敞之极,每条马路上栽种不同的树木,特别是一些鲜艳的果实缀满枝头,煞是可爱。西域纪行之博物馆看到的或听来的故事(9)

(一吨重的酒坛子)

这些最初的设计者对未来中国发展如此地难道料事如神?带着这个疑问,我终于弄清了。在建设兵团博物馆里,有一幅中国地图,是这样标识的。以石河子为中心,向世界幅射。石河子建设之初,建设者设定这个城市必将成为西域与中东首都,一个国际大都市。在一片戈壁上的“地窝子”中,有如此胸怀去创造一座城市,要何等之气魄。这个气魄又是从何而来的,应该是从张骞、班超、左宗棠们那里来的。走进西域的人们,面对这里的山,对面这里浩瀚的戈壁,面对这里的历史,就会油然升起一种自豪来!而那些征服者们,必有昆仑之气势,天山之气魄。

西域纪行之博物馆看到的或听来的故事(9)

(世界大都市的设想,豪迈气魄)

于是,有个人,指指脚下,对自己的将士说:“我们要在这里建一座城。一座世界都城。”这个人,就是镇边将军张仲瀚。在参观他的事迹时,我总会没来由地把他和彼得大帝联系一块儿,这两个人似乎毫无类比之处。但彼得大帝决定建圣彼得堡时与张仲瀚建石河子时估计心态是一致的。

西域,一个神奇的地方。这不是我这粗浅的笔墨能够表达出来的。

西域纪行之博物馆看到的或听来的故事(9)

(镇边将军张仲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