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21日:“自考”中的古代诗歌题目

标签:
自考诗歌 |
分类: 教育 |
“自考”中的
古代诗歌题目
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也往往会涉及古代诗歌阅读。与“普考”相比,“自考”的古代诗歌阅读,或者诗歌难度略高,或者题目更宏观,理解中容易出现误区。
【例1·2010清华大学等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题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并对诗歌进行赏析。
这首诗平白如话,难度并不高。可是有两处容易误读:一处是“近种篱边菊”,可能被误解为“靠近篱笆旁边栽种菊花”;另一处是“寻陆鸿渐不遇”,表达的感情可能被误解为失落、怅惘。
[译诗]
陆鸿渐虽然只是移居到城边一带,去那里也要穿过种植桑麻的小路。
看到他最近种植在篱边上的菊花,现在到了秋天还没有开花和着蕾。
敲门静静地连狗叫的声音都没有,于是试着去向西边的邻居家询问。
邻居回答说这家主人又去山里了,每每要等到太阳西斜时才会回来。
[回答样例]这首诗是诗人访友不遇之作。全诗描写了隐士闲适清净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了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细节事物,描绘了一幅隐士居所的画面:靠近城边,桑麻环绕,小径相通;篱边新菊,尚未著蕾;篱门关闭,寂静无声;主人外出,邀游山林。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自然,流畅洒脱。
【例2·2009清华大学】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题目]这首诗是杜甫的传世佳作之一,请根据你对杜甫的了解并利用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对这首诗歌加以阐释。
“旅夜书怀”是杜甫代表作之一。理解难点有二:一是颔联的景与情的关系;二是颈联抒情所用的反语。
[译诗]
微风轻轻吹动大江岸边的细草,桅杆高高的小船月夜孤独停泊。
星斗晶莹,垂望原野平坦开阔,大江涌动,载着月光向东流淌。
我的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卓著,虚居官位原应年老多病就退休。
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像什么呢?真像天地间飞翔的一只沙鸥呀!
[回答样例]这首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
诗后半“书怀”,抒发情怀。颈联含蓄地用反话书怀,文章盖世,声名卓著,却不能施展,反被以老、病的借口排挤,也因此沦落到今日漂泊孤寂的地步。尾联即景设喻,水天空阔,沙鸥孤飞,人似沙鸥,转徙江湖。借景抒情,字字含泪,感人至深。
【例3·2009中国人民大学】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题目]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歌对于同学而言,有一定难度。孤立看每一句诗,似乎并不难懂;难在贯通。诗歌的景和情反差强烈,感情激荡,思路跌宕。谈艺术特色,要立足于诗歌内容,大处着眼。
[译诗]
孩童时代就结下的亲情已历经四十年,这中间分别后彼此消息不通两相茫然。
更牵挂着今后相会不知能在什么地方?这次意外相逢竟然在匆忙的告别筵间。
眼前不安分的桃花怎么竟然红似锦缎,生来就怀恶意的柳絮也白得超过絮棉。
剑阁南侧的春色还做出这种无端安排,触忤离人心绪偏要展现在这酒筵旁边。
先对诗歌做一下阐释。
诗歌前四句写送别之情。首联平平道来,交代原委。童稚情亲,四十年隔绝。颔联逆挽因果,掀起波澜。正因忽漫,更为后会忧。
[回答样例]这是一首送别诗,体现着杜甫诗歌沉郁苍凉、迂曲顿挫的风格。有两处艺术特色最为鲜明。
【例4·2011“华约”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注]①校检山园:校检,这里指游览。山园,是作者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后在带湖新建的一座宅地,因在山旁,故自称山园。这首词约作于淳熙十一年。②社肉:祭神用的肉。③床:指“糟床”,是一种榨酒器具。
[题目]这首词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两个字?请指出,并说说你的理解。
这首词语言平实易懂,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应该是直抒胸臆的两个字,也不难读出。主要误区是,对两个字的理解容易片面。
[译词]
山园里松竹长势茂盛遮云蔽日,经历过许多事情今天已很满足。
拄着拐杖到东家去分祭神的肉,糟床头上那清香的酒刚刚酿熟。
西风吹着山庄内梨枣都已成熟,孩子悄悄走来手里拿着长竹竿。
千万不要派人惊扰得他们离去,老夫我要静静地躲在一旁闲看。
[回答样例]这首词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两个字是上片的“足”字和下片的“闲”字。
我理解,这两个字里包含着诗人的两重心情。一重是年事已高的诗人在抒发胸臆。在松竹茂盛,梨枣秋熟的山园中,过着分肉酿酒的农家生活,看儿童嬉戏,享邻里和睦的闲适与满足的心情。另一重是壮心不已的诗人正话反说。“足”即“不足”,表达被罢官后壮志难酬的心情;“闲”即“难闲”,表达无端被闲置,无所事事中愤懑无奈的心情。
【例5·2012“北约”联考】阅读下面诗作,回答题目。
后人观古书,每随己境地。譬如广场中,环看高台戏。矮人在平地,举头仰而企。危楼有凭槛,刘桢方平视。做戏非有殊,看戏乃各异。矮人看戏归,自谓见仔细。楼上人闻之,不觉笑喷鼻。
[注]刘祯:汉末人,“建安七子”之一。曹丕为太子时,招宴刘祯等人,丕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人咸伏,而刘祯独平视,遂以不敬得罪。
[题目]1.本诗以观剧喻,说明了一种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现象?作者从哪些方面讽刺与揭示了这种现象? 2.试结合自己看过的一部戏剧、一部电影或读过的一部名著,谈谈你对本诗所喻现象的认识。
这首诗理解的误区是,只认为诗歌是以观剧来喻读书。实际上,观剧、读书都是“景语”,都是触发并用来表达感情的形象。
[译诗]
[回答样例] 1.此诗以观剧为喻,说明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事物了解不深、认识粗浅、见解片面、似是而非的现象。由于各人立场不同、水平不同、处置不同、角度不同、自身条件不同等,导致读书(或观戏)的见解与收获亦随之而异。人们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解释事物,自以为是,导致产生错误的结论。
2.《史记》为我们留下“纸上谈兵”的著名例子。“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谈起兵事,父亲赵奢也考不倒他。赵奢却担忧地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奢不幸言中,长平之战,赵括贸然更改老将廉颇的恰当战略,导致身死兵败,数十万赵兵被秦军坑杀的惨痛结局。这个例子,鲜明地印证了赵翼诗中所喻示的由于各人差异,导致读书差异的道理,揭示出对事物肤浅片面、似是而非的认识和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性格,必然导致错误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