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大绩老师
王大绩老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971
  • 关注人气:23,4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年09月21日:2012年北京课标卷详解(三)

(2012-09-21 11:20:00)
标签:

2012

北京课标卷

解析

分类: 教育

2012年

 

 

 

北京课标卷详解(三)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译诗]                              柳堤             明·金銮

春天江水慢慢哒,快要漫到岸上啦!堤上树木真浓密,黄莺雀鸟叫喳喳。

放眼苑囿有十里,处处笼着新柳绿。千条万条迎风摆,故营遮在美景里。

细雨蒙蒙泥土香,燕儿纷飞往来忙。暖风拂面多惬意,花瓣轻轻落身上。

堤上烟柳真美啊,折柳留情多风雅。想折你就折去吧,反正明年还发芽!

10.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解析]【参考答案】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赏析有误,这两句并非完全实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化用了唐诗人韦庄《台城》诗“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典故,“千条锁故营”暗含了《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周亚夫细柳营治军”之典。这两句用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凸显“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赏析有误,第六句“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景色。“以静写动,借静衬动”赏析有误,这四句中“雨”“飞燕”“风”“落花”是动景,而本诗的核心描写对象是柳,若说“以静写动,借静衬动”,就颠倒了主次了。

另外,D项“‘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的表述略欠推敲。“啼莺”“飞燕”“风暖”都不是只在“暮春”才出现的典型景色,尤其在南方,早春盛景即可见。而“落花”则是因风而落,也不足以判断为“暮春”景物。从全诗看,首句“春江水正平”写春江水涨,与岸齐平。若在南方,这正是春冰消融,春水漫涨的初春之景。后几句描写的“密树”“笼晴苑”“锁故营”,倒正是春深及暮之景。因此,本诗是否句句均为描写暮春景色,还需进一步考据、商榷。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

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

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

[解析]【参考答案】DE

题干以“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来解读诗中“雨香”的描写,很显然是考查对“通感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的理解和掌握。但若推敲诗歌原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这两句刻画了“雨”“飞燕”“风”“落花”四种景物,其特点分别是“香”“促”“暖”“轻”,这两句写“飞燕”因落雨而“促”,“花”则因有风而“轻落”。很显然,这里并没有使用互文的手法,而是由“雨”和“飞燕”、“风”和“落花”分别组成雨天、晴天两幅和谐的画面。因而“雨”和“落花”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用嗅觉来表达视觉”便无从谈起了。同时,“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在这里也说不通,这两句诗中并没有涉及触觉的描写。另外,从生活常识来推究,雨,特别是春雨,其实是有很清新的气味的,称之为“香”亦不为过,化妆品界甚至有以雨的味道制成的香氛,所以说“雨本无香味”似嫌过于武断。

从题干“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的表述中可以明确,本题判断的核心是“雨无香却说雨香”。A项“花经宿雨香难 拾”,主语是花,不是写雨香。B项“菡萏香中带雨披”,主语是菡萏,不是写雨香。C项“几经夜雨香犹在”没有直接出现主语,但通过诗歌题目“海棠花”可知,主语是海棠花,不是写雨香。D项“燕子来时春雨香”,主语是春雨,是写雨香。E项“浥尘香雨润如膏”,主语是雨,是写雨香。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解析]题目要求包含几个要点:

㈠选择运用由景及理的写法的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要求能够准确表达出所选诗歌中写的景是什么、理是什么。在阐述景时,不能简单罗列景物,而要有完整的画面。在阐述理时,不能就事论事,要有提炼和升华。

㈡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要求能够具体阐释“由景及理”这一写法的形式及特点,能够结合具体的诗句解释清楚何谓“由景及理”,景与理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㈢表达流畅、清晰,有一定的文采。

【答案示例】《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两句状写山岳之景,写出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到不同的山脉之形,是写景;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写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道理,是写理。作者由山岳的不同形态想到视角决定视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视角下会全然不同,进而联系到人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山中,表达出“当局者迷”的道理。诗中的景与理有相似之处,类比的联系,由景物的特点而升发出理的智慧,从赏景的层面向上走,升华出一种为人处世之道,闪烁着人类理性的光辉。由景及理,正是这样一种由景类比、联系到理的写法。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医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谋 之 而 与 不 知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译文]医生扁鹊晋见秦武王,武王(把自己的)病患处给扁鹊看,扁鹊建议根治它。(武王的)近臣说:“您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根治它未必能彻底,(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很生气,扔掉他的石针,说:“您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术的人(商议)破坏治疗。(您若)像这样掌管秦国的内政,那么您的一个举动就能亡国了。”

[解析]【参考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为可断可不断处)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        ,则        。(《荀子·劝学》)

②城阙辅三秦,        。与君离别意,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陋室铭》)

⑤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白居易《琵琶行》)

⑥夫夷以近,        ;险以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参考答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    风烟望五津/同是宦游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则游者众/则至者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