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0日:2012年北京课标卷详解(二)
(2012-09-20 07:21:22)
标签:
2012北京课标卷解析 |
分类: 教育 |
2012年
北京课标卷详解(二)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①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②,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疑同发棺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译文]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子弟到他家来求学,(因此李疑能)得到粮食供养自己。尽管(他)非常贫困,但最爱周济别人的危急。金华范景淳在吏部做官,得了病,(身边)没有别的亲人(照顾)。别人觉得他很危险,不肯收留他住。(范景淳)拄杖走到李疑门前,告诉(李疑)说:“我不幸得了病,没有人收留我住下。听说你的义德很高尚,希望借(我)一张床(住)。”李疑答应了。请(他进屋)就坐,打扫房间,准备好床褥炉灶,让他住进去,请医生(为他)诊脉,亲自为(他)煮粥熬药,(每天)早晚拉着(他的)手询问(他)哪里不舒服。不久(范景淳的)病更加严重了,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单,恶臭肮脏不能接近。李疑每天为(他)擦洗按摩,没有稍微露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范景淳流泪说:“我拖累您了。恐怕(我)不能活了,没有(什么能)回报(您的)厚德,(我)行囊中有金银四十多两,放在原来的旅社中,希望您自己去取用。”李疑说:“患难(之中)互相救助,做人的道理本应该这样,用什么回报呢!”景淳说:“您如果不去,我死了,恐怕被他人得到,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求他的邻居(和他)一块去,带着(范景淳的行囊)回来了,当着(范景淳的)面打开行囊,记录了金银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到底死了,李疑拿出自己的钱,买棺材(收殓范景淳)停放在城南的聚宝山,把封存的行囊寄存在他邻居家,写信叫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等到(范景淳的)两个儿子到了,李疑(和他们)一起打开棺材、取回行囊,核对登记的数目(把金银)还给(范景淳的)两个儿子。(范景淳的)两个儿子用其中的一半馈赠(李疑),(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送(他们)赠别的财物,打发(他们)回去。
平阳耿子廉(被)用刑具押解到京城,他的妻子怀孕临产,众人(都)闭门不(让她)进入,(他的)妻子躺在草丛中大哭。李疑问她原因(后),回到(家里)对妻子说:“谁没有危急之事,哪能随身带着房子呢?况且人命最贵重,倘若(她)生育(后)被风寒感染,那么母子都会死掉,我宁愿(因为)让她住(在自己家)而遭受祸害,怎么忍心让这对母子去死?”(李疑)让妻子邀(耿子廉的妻子)回来,(不久耿子廉的妻子)生了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像自己待景淳一样伺候她,一个月后,才让(她们母子)离开,不要她的报酬。
人们因此赞扬李疑的美名,士大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见到李疑的人都说:“好人呀,好人呀!”李疑读书写文章的水平也很高,曾以儒名被举荐,(他)推辞了没去就任,但他的品行最为出名。太史氏说:我与李疑往来,了解他的为人,没有奇特壮烈的姿态,但他所做的事却有古人义勇的风范。(古)语说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现。我感伤(当今)世俗好利的(风气),写下他的事来劝勉(世人)啊。
6.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B.景淳竟死
C.反赆以货,遗归
D.人用是多疑名
[解析]参考答案:B(加点的词的正确解释:到底,最终)
聚焦关键词语 |
调动知识积淀 |
判断 |
A.榻 |
假舟楫者(《劝学》) |
解释正确 |
B.死 |
有志者事竟成(成语) |
解释不正确 |
C.以货 |
赆仪(现代词语) |
解释正确 |
D.疑名 |
以……为多(词类活用) |
解释正确 |
7.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莫舍我
吾宁舍之而受祸
C.恐为他人得
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解析]参考答案:D
A.都是动词,收容,安置;B.都是连词,表转折,然而,但是;C.都是介词,被;D.①表反问,“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②连词,表修饰。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杖踵疑门,告曰
拄杖走到李疑门前,对他说
B.不少见颜面
没有稍微露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志其数而封识之
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作了标记
D.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解析]参考答案:D(文中语句的正确解释: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存在他邻居家)
A.相关文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判断:符合文意。
B.相关文句: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判断:符合文意。
C.相关文句: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疑同发棺取囊,按籍而还之。判断:符合文意。
D.相关文句: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疑同发棺取囊,按籍而还之。判断:不符合文意。[错误点:“寄其里人家”不是“寄送给景淳家”,而是“寄存在他邻居家”。]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并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解析]参考答案:C(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
A.相关文句: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疑同发棺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判断:符合文意。
B.相关文句: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判断:符合文意。
C.相关文句: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判断:不符合文意。[错误点:文本“不取其报”;选项“此人却不知感恩”。]
D.相关文句: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判断:符合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