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02日:2011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解析㈡
(2011-10-02 15:29:55)
标签:
高考语文2011年北京 |
分类: 教育 |
2011年北京市高考
语文试题解析㈡
二、文言文阅读
本大题共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文言文阅读备考要点]
①文言文阅读题目是知识积累和推断能力的综合考查;
②文言文阅读最重要的前提环节是一般性读懂文言文;
③知识积累三要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
④文言知识积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文言实词积累。
[题目配备]
6.词语(理解实词),7.词语(理解词语),8.句子(句意理解),9.文章(文意解析)。
[文本阅读要点]
①文本阅读的重点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不重要;
②备考复习中,要看需要,读文本是巩固文言实词的重要手段;
③考试中,是否读文言文的文本,要根据自己和题目需求确定。
[2010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之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注释:①誳:弯曲。②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③涔:积水。
[译文]
事情有的可以做但是不可以说,有的可以说却不可以去做,有的容易做却难以成功,有的难以成功可容易败坏。这四种谋略,只有圣人可以明白而且加以注意。
弯曲一寸因此而伸展一尺,圣人做这样的事;在小的方面屈从而在大的方面正直,君子便是这样行事的。周公有杀死兄弟的祸害,齐桓公有争夺国君之位的名声。然而周公凭借自己的仁义弥补了缺憾,齐桓公凭借功业消除了自己的坏名声,(这两个人)都算是才德杰出的人物。假如因为一个人有小的过错就掩盖了他在大的方面的美德,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圣明的王和贤明的相了。所以眼睛里有了疵斑,不对视力有妨害的话话,就不能用火灼炙;喉咙里有了疾病,对呼吸没有妨害的话,就不能去贯通。黄河边上的平原地区坟冢多得数不清,人们还是把这儿看作平坦的;水流激荡兴起波澜,浪尖比水面高出很多,但水流还是被看作平的。从前,曹沫为鲁国带兵,三次作战不胜,丧失了上千里的国土。假如曹沫考虑问题不顾将来,不转身逃跑,因而在战阵之中刎颈自杀,那么他就将终生是个战败被擒的将领了。可是曹沫不以自己的战败为羞辱,而以身死却没有建立功业为耻;后来在柯地齐鲁会盟时,他手执三尺利剑,指向齐桓公的胸膛,(逼齐桓公归还侵占的鲁国领土,)于是三次战争中失去的土地,一下子都被返还了,曹沫之勇武闻名天下,并为鲁国立下大功。管仲辅佐公子纠,没能实现继承君位的目标,不可以说他有智慧;(如果失败时)管仲只顾逃命,而不能为公子纠的祸难献身,不可以说他勇武;(后来管仲被)捆绑起来押到齐国,他不以此为耻辱,不可以说他忠贞。具有这三种品行的人,连普通百姓都不愿与之为友,作君主的人不会用他为臣。然而当管仲从囚禁中被放出来,掌管齐国的国政,结果九次召集诸侯盟会,匡正天下。假如管仲(当初)献出生命,不顾及图谋将来,又哪里会有这样的霸业功勋呢?如今君主论定自己的臣子,不考虑臣子在大的方面的功绩,不着眼于臣子的大节,而苛求臣子小的善行,那就是失去贤才的做法了。所以一个人有广厚的德行,就不必责求其小节;一个人在大的方面有好的声誉,就不要苛责其小的失误。牛蹄子踩出的小坑形成的水洼,不可能养鳇鱼和鲟鱼,蜂窝里也容不下天鹅蛋。因为小的形体不足以包容大的形体。
[文言实词要点]
①重点是古今词义有差异又有关联的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②要将知识积累和语意推断结合,不能单凭知识积累,也不能只靠语意推断;
③备考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目的是巩固相关知识并且强化聚焦判断意识;
④考试中,不必逐一推断,根据题目要求,首先对最有把握的选项快速判断。
[2011年北京卷·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难成而易败者
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
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 而求小善
[解析]参考答案:D(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正确解释:简要。)
A.聚焦词语:成;知识积淀: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判断:正确。
B.聚焦词语:河上;知识积淀: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注释);判断:正确。
C.聚焦词语:亡;知识积淀:河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判断:正确。
D.聚焦词语:总;知识积淀:亮独观其大略。(《隆中对》);判断:不正确。
[文言虚词要点]
①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虚词,重点是常见虚词比较特殊的用法;
②考查的实质不是罗列虚词知识,而是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
③备考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判断,明确强化语意判断的意识;
④考试中不必逐一推断,依题目要求快速判断最有把握的选项。
[2011年北京卷·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B.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C.使曹子计不顾后
D.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解析]参考答案:C(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假使,连词)
A.但是(连词,转折关系),不译(连词,承接关系)
B.给(介词),是(判断动词)
D.作臣下(动词),臣下(名词)
[句意理解要点]
①考查范围是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所用材料多为Ⅰ卷文言选句;
②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本,重点是疏通句意,理解句子间的关系;
③备考中,坚持直译相关句子,必要时回到文本理解句间的关系;
④考试中,快速理解句意,聚焦关键点,判断补出词语是否合理。
[2011年北京卷·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D.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难,不可谓勇
[解析]参考答案:D(补出后不符合文意,补出词语应为:而)
A.聚焦词语:不害于视
B.聚焦词语:无害于息
C.聚焦词语:差以寻常
D.聚焦词语:遁逃奔走
[解析文意要点]
①考查范围是对文章中内容的全面理解,错项的误点是明确的;
②考查的实质不是概括分析,而是逐次理解相关文句的切入点;
③备考中,要逐项择定选项在文中的对应句,逐一做比较判断;
④考试中,择定选项的文中对应句,快速突破选项的一处误点。
[2010年北京卷·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解析]参考答案:B(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
A.相关文句: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判断:符合文意
B.相关文句: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判断:不符合文意。
C.相关文句: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判断:符合文意。
D.相关文句: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判断:符合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