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10月06日: 2011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解析㈥

(2011-10-06 11:06:27)
标签:

2011年

北京

高考

语文

分类: 教育

                                                  2011北京市高

 

 语文试题解析

 

 

写 · 放 · 自主 · 据题发挥

写好作文的根本是“认识、感悟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改变应试教育异化写作传统的“就题选材”的被动做法;坚决把作文题放入熟悉的生活中表现。

一个“细节”,一个“感悟”,是作文成功的两大柱石。以此为基础,写作备考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对题目的认识与信心——用“作文思维观”,突破“作文常识观”;

    二、自我充分有效的准备——用“感悟生活法”,取代“死背素材法”;

三、构建联想想象的桥梁——用“务实创造论”,更替“空想创造论”。

 高考作文题目提供写作思维的原点。给标题和给话题作文是给出一个原点,作为写作依据;给材料作文则给出一种生活场景,其中包含若干原点,供考生选择。

 考场作文要由原点出发,在生活的广阔空间中,发挥展示思维,向外辐射。一般而言,思维距离原点越近,越容易符合题意,越不容易写出新意;思维距离原点越远,越容易写出新意,越不容易符合题意。考生只有做好充分准备,写熟悉的素材,表达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既高度符合题意,又特别具有新意的优秀作文。

六、写作

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11年北京卷·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个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与奥林匹克精神。

    ……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解析] 作文题目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我们必须严格审视“以上材料”,这是写作之“据”。

材料第一句说:“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这一句可以理解为:一、师生们的议论围绕“鹿特丹世乒赛结束”进行;二、师生们的议论由“鹿特丹世乒赛”引申展开。但更准确的理解应该与“鹿特丹世乒赛”并无直接联系,就好比“雨后,师生们一起议论”,所议论的内容,可能与“雨”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当然,间接关联,那是躲也躲不开的。如果你说这是强辞夺理,也对——可是,很多“理”,都是在“强辞”中夺得的;反之,如果禁不住“夺”的“理”,那也站不稳,站不住。

如果材料第一句说:“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就此一起议论”,那后面的议论,要围绕“鹿特丹世乒赛”进行,考生的作文也需要以此为原点展开;

如果材料第一句说:“鹿特丹世乒赛,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师生们就此一起议论”,那后面的议论,要围绕“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进行,考生的作文也需要以此为原点展开;

现在材料第一句只说:“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那后面的议论,就完全可以海阔天空,漫无边际了,考生的作文也完全可以没有原点地自由展开。

其实,这还不是重要的问题。问题还在下面。

材料中三个学生的发言是由“鹿特丹世乒赛”向外引申展开的。

生甲的发言,由中国队包揽全部冠军的现实展开,谈到竞技体育的固有规律。

生乙的发言,着眼于一个国家长期包揽金牌(当然,生乙用了一个贬义词语“垄断”)的可能后果,思考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

生丙的发言,反对让出金牌的主张,坚持维护公平竞赛的原则与奥林匹克精神。

非常鲜明的是,生甲、生乙、生丙发言的后面还有“省略号”,“省略号”包括更多学生,也可能包括老师的发言。无论材料第一句话提供的背景如何,“省略号”在号召考生自行设置写作的原点。就算把“省略号”限制在“鹿特丹世乒赛”的背景内,“省略号”所提供的写作原点也是无穷无尽的。例如——

生丁:中国队包揽冠军又不违背世乒赛的“规则”,我们有什么可担忧的?

生戊:中国队包揽乒乓球比赛的冠军,将会促成世界体坛格局的重大转折。

生己:中国乒乓球运动有责任以宽容包容的胸怀推进世界乒乓球技术水平。

生庚:乒乓球是中国国球,牵动国人的心,丢一个冠军都会影响社会安定。

生辛:北京体育馆——举办过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北京的符号。

生壬:陪练和科研、后勤人员,他们如细雨,似闲花,也做着无声的奉献。

生癸:这次世乒赛中国队包揽了全部冠军,就“满”了吗?那也不一定呢。

生子:乒乓球不只是球,它也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友情。

生丑:乒乓球队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典范,包揽冠军决不是偶然。

生寅:大家的议论真有意思,用乒乓球赛囊括了北京十年高考的作文题目。

生卯:岂止是北京十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它囊括了古往今来所有作文题目。

……

材料中最后发言的是一位老师,他说:“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其中“同学说的”和“一定道理”显然不仅只是甲、乙、丙三位学生的发言和道理,也包括省略号包含的学生“发言”和“道理”。“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其他社会”?是不是还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美国社会、利比亚社会、童话社会、幻想社会、黑社会、白社会?应该是“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吧?

这还不算完,作文题目材料中的诸多发言,还只是考生作文的原点。现在,繁星满天,原点无数。

爱因斯坦说,AB两点间只有一条直线,这是数学思维,AB两点间有无数条线,这就是想象力。爱因斯坦的理性思维真是伟大。老先生一语道破作文思维的本质。能不令我们这些从事作文教学工作的人汗颜!

综上,北京卷作文题目的本质就是“漫谈生活”,或者说,继2008年后再次出现作文鼓励考生自行设置写作原点的景观。

有人说,这是作文命题的主观意图与试题的客观显现出现了误差。我不同意这种臆测。试题的客观显现,是考生和阅卷的唯一依据,它就应该是作文命题主观意图的显现。参与命题者的解释,只能代表他个人,而不能代表作文命题。作文题目白纸黑字,历历在目。考生和阅卷都必须遵从。

一般而言,考生写作思维的原点应由作文题目提供。这个作文题目则把原点的决定权给了考生。可以说: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做出了“不命题”的勇敢尝试。题目上清楚地写着一句话:今年作文不出题,同学们随意写吧!

    [写作小结]四个关键句

    关注平凡小事,感悟大事细节。

    素材具有活力,全凭思想激活。

 

    [例文]                “让”与“不让”

   “让”在传统道德观里似乎占据着高尚的地位。在诸子百家时代,先哲就倡导人们要“让”。“六尺巷”、“蔺相如忍让廉颇”等有关“让”的故事都脍炙人口。“让”,在中国传统里便成了“大度”、“宽容”的代名词。

   然而,我们真的时时都要“让”吗?

   就在又一届世乒赛结束后,不少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中国应该让出一两块金牌给其他国家。乍一看,似乎此观点正印证了中国道德中的“礼让”精神,但仔细一想,体育竞赛本是公平较量,如果真的如此“礼让”,那么公平何言?因此,有的时候我们需要不让。不让,正是对规则的尊重,对公平的维护,对对手的尊重。

   每种游戏,都有它的规则;既然有了规则,每个参与者都应该遵守。只有这样,游戏才能顺利进行。对于体育竞技来说,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公平竞争,就是其首要规则。如果每个人不能发挥自己全部能力,那么对于依靠不断较量中不断提升的体育来说,怎么才会有更长远的进步?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纵然中国兵乓球仍旧处于霸主地位,但是,一大批优秀的国外先手已然出现,他们便是在与中国先手的较量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他们,不需要“礼让”,而且,“礼让”对他们来说是不尊重,甚至是轻视。

   因此,体育竞赛并不需要“礼让”。那么,其他方面呢?

   记得美国有位著名的律师。他有着敏锐的眼光和傲人的口才。他总是一眼抓住对方的弱点,并据此给对方以沉重打击。在庭上,他总是丝毫不让对方,逼得对方节节败退。

   有人劝他说:“不要那么逼迫,要让一让对方,得理还得饶人呢”。可是,他却回答:“我维护的法律,是正义。如果我让了,那将对不起我的当事人;如果我让了,那便是对正义和法律的亵渎。我为什么要让?

   多么有力的回答!是的,在正义与真理面前,我们不能让!

   其实,让与不让,我们要看为了什么。如果只是私人小利、个人恩怨,我们应该学会忍让,因为这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广,更加受人尊敬。

   然而,有些方面我们就不能选择退让。在公平、正义面前,在祖国大业面前,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

   人是这样,国家更是这样。这便是为什么中国让出南非国家一百亿债务时得到了尊敬,而在台湾属于中国这一问题上坚决不让时也依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因为前者是小利,后者却是国家大业的原则。所以该让时,我们要有广大的胸襟;不该让时,我们坚守自己心中的原则!

   在小利面前,让我们让吧,让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在大义面前,让我们不让,坚守出人间的公平与正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