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06日: 2011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解析㈥
(2011-10-06 11:06:27)
标签:
2011年北京高考语文 |
分类: 教育 |
写 · 放 · 自主 · 据题发挥
写好作文的根本是“认识、感悟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改变应试教育异化写作传统的“就题选材”的被动做法;坚决把作文题放入熟悉的生活中表现。
一个“细节”,一个“感悟”,是作文成功的两大柱石。以此为基础,写作备考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三、构建联想想象的桥梁——用“务实创造论”,更替“空想创造论”。
六、写作
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11年北京卷·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个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与奥林匹克精神。
[解析] 作文题目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我们必须严格审视“以上材料”,这是写作之“据”。
材料第一句说:“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这一句可以理解为:一、师生们的议论围绕“鹿特丹世乒赛结束”进行;二、师生们的议论由“鹿特丹世乒赛”引申展开。但更准确的理解应该与“鹿特丹世乒赛”并无直接联系,就好比“雨后,师生们一起议论”,所议论的内容,可能与“雨”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当然,间接关联,那是躲也躲不开的。如果你说这是强辞夺理,也对——可是,很多“理”,都是在“强辞”中夺得的;反之,如果禁不住“夺”的“理”,那也站不稳,站不住。
如果材料第一句说:“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就此一起议论”,那后面的议论,要围绕“鹿特丹世乒赛”进行,考生的作文也需要以此为原点展开;
如果材料第一句说:“鹿特丹世乒赛,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师生们就此一起议论”,那后面的议论,要围绕“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进行,考生的作文也需要以此为原点展开;
现在材料第一句只说:“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那后面的议论,就完全可以海阔天空,漫无边际了,考生的作文也完全可以没有原点地自由展开。
其实,这还不是重要的问题。问题还在下面。
材料中三个学生的发言是由“鹿特丹世乒赛”向外引申展开的。
生甲的发言,由中国队包揽全部冠军的现实展开,谈到竞技体育的固有规律。
生乙的发言,着眼于一个国家长期包揽金牌(当然,生乙用了一个贬义词语“垄断”)的可能后果,思考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
生丙的发言,反对让出金牌的主张,坚持维护公平竞赛的原则与奥林匹克精神。
非常鲜明的是,生甲、生乙、生丙发言的后面还有“省略号”,“省略号”包括更多学生,也可能包括老师的发言。无论材料第一句话提供的背景如何,“省略号”在号召考生自行设置写作的原点。就算把“省略号”限制在“鹿特丹世乒赛”的背景内,“省略号”所提供的写作原点也是无穷无尽的。例如——
生丁:中国队包揽冠军又不违背世乒赛的“规则”,我们有什么可担忧的?
生戊:中国队包揽乒乓球比赛的冠军,将会促成世界体坛格局的重大转折。
生己:中国乒乓球运动有责任以宽容包容的胸怀推进世界乒乓球技术水平。
生庚:乒乓球是中国国球,牵动国人的心,丢一个冠军都会影响社会安定。
生辛:北京体育馆——举办过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北京的符号。
生壬:陪练和科研、后勤人员,他们如细雨,似闲花,也做着无声的奉献。
生癸:这次世乒赛中国队包揽了全部冠军,就“满”了吗?那也不一定呢。
生子:乒乓球不只是球,它也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友情。
生丑:乒乓球队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典范,包揽冠军决不是偶然。
生寅:大家的议论真有意思,用乒乓球赛囊括了北京十年高考的作文题目。
生卯:岂止是北京十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它囊括了古往今来所有作文题目。
……
材料中最后发言的是一位老师,他说:“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其中“同学说的”和“一定道理”显然不仅只是甲、乙、丙三位学生的发言和道理,也包括省略号包含的学生“发言”和“道理”。“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其他社会”?是不是还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美国社会、利比亚社会、童话社会、幻想社会、黑社会、白社会?应该是“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吧?
这还不算完,作文题目材料中的诸多发言,还只是考生作文的原点。现在,繁星满天,原点无数。
爱因斯坦说,A、B两点间只有一条直线,这是数学思维,A、B两点间有无数条线,这就是想象力。爱因斯坦的理性思维真是伟大。老先生一语道破作文思维的本质。能不令我们这些从事作文教学工作的人汗颜!
综上,北京卷作文题目的本质就是“漫谈生活”,或者说,继2008年后再次出现作文鼓励考生自行设置写作原点的景观。
有人说,这是作文命题的主观意图与试题的客观显现出现了误差。我不同意这种臆测。试题的客观显现,是考生和阅卷的唯一依据,它就应该是作文命题主观意图的显现。参与命题者的解释,只能代表他个人,而不能代表作文命题。作文题目白纸黑字,历历在目。考生和阅卷都必须遵从。
一般而言,考生写作思维的原点应由作文题目提供。这个作文题目则把原点的决定权给了考生。可以说: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做出了“不命题”的勇敢尝试。题目上清楚地写着一句话:今年作文不出题,同学们随意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