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0日:作文开拓性思维的必由之路㈤
(2010-12-10 15:30:47)
标签:
北京全国辽宁课标 |
分类: 教育 |
作文开拓性思维的必由之路㈤
用“作文思维观”取代“作文常识观”(上)
高考作文题目提供着广阔的思维与写作空间,这是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的。这份对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中明确规定:
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这里的措词,不是“允许不允许”的问题,而是“鼓励不鼓励”的问题。如果哪个高考作文题目不“鼓励”,不“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不“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等于在对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哪个省市的阅卷负责人不“鼓励”,不“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不“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也等于在对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是必须严肃反思的事情。如果哪位语文老师不“鼓励”,不“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不“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反而限制“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封闭“广阔的写作空间”、增加“对写作的束缚”,那么,这位老师可能还不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或者对高考作文阅卷心有余悸。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甚至是艰难、曲折的过程,但是,课程改革“堂堂溪水出前村”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对此,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充分的信心。
其实,任何作文题目都无法限制思想解放的头脑;体现“新课标”精神的高考作文题目更是如此。当然,任何作文题目,也都无法开启认识闭塞的心灵。考场作文,不取决于题目,而取决于思维品质。
[2008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请就以下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过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这里的省略号,是填不满的。作文题内、题外,每种对“实验”的认识,又都可以扩展到对人生、对生活的认识。作文立意和选材的空间无边无际。不知道考场上的同学能填充多少?能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道作文题目真是检验“作文常识观”和“作文思维观”的试金石。
在“新课标”推行的当口,面对这样一道作文题目。北京阅卷领导小组内部对作文题目出现了不同看法。
一种是“开放性”的认识。领导小组有的老师认为:潜力、空间、极限、顺序、人生计划、梦想、理想、信仰、实践、角度、换位思考、选择、准则、原则、信念、途径、丰富性、空隙、逆向思维等等,都可以成为主题词……命题本意很好:鼓励立体多面辩证的想象、思辨和观察。
一种是“唯一性”的认识。领导小组有的老师则认为:题目反映的不是一个“超越极限”的问题,而是“发现新空间”的问题,空间可以进一步延伸。为什么实验用“广口瓶”?因为“广口瓶”就好像“地基”,可以无限加高。或者,这根本就称不上是一个“实验”。
前一种认识是对作文题目恰当、全面的解读;后一种认识带着明显的个性倾向,只是可以接受的诸多见解中的一种。
有不同见解很正常。可惜,阅卷领导小组最后给出的“评分细则”是:“归类看切题,归档看行文,但不惟审题论”。关于“归类看切题”,“评分细则”给出了标准。
⑴切合:符合“换个角度来看,依然存在空间,还未满”这一逻辑的——一类;
⑵贴合:只写“突破极限”、“轻重缓急”、“答案是丰富多彩”、“换个角度看问题”等类似主题——二类;
⑶能与上述一、二类主题,或者说能与材料搭边的——三类;
⑷完全不与材料沾边的——四类。
这一细则,以某一“个性理解”代替“多向理解”,既违背作文题目“就以下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的明确要求,也背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北京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
作文提供的材料,应视为一种生活场景,其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面,它们可供联想的角度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认为“这根本就称不上是一个‘实验’”,也不失为一种联想角度——生活中“挂羊头卖狗肉的”名堂也不少。其实,材料哪只这一点错误?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瓶子满了吗”就很荒唐,瓶子里装满着空气,当然是满的,还用问,这也不失为一种联想角度——生活中荒唐的提问也不老少呢。挑剔作文材料中的“错误点”也是“作文常识观”的一种表现。
暑假里,几个高中生一块儿回学校参加篮球训练。他们看到有个女孩儿蹲在街边,地上用白粉笔写着:前来旅游,钱包被偷,无钱吃饭和回家,求好心人帮帮我。
他们中的小赵动了心,在裤兜里摸出10元钱,放在女孩面前。
走过去之后,小钱说:“谁出来旅游还带粉笔?善良落入了不诚信的圈套。”
小孙说:“别因他人行骗,自己放弃行善。”
小李说:“诚信?善良?彭宇救人成了被告,谁还敢善良啊?”
小周说:“矿工聂清文去救人被困死井下,人们在他的遗体旁发现一顶安全帽,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他欠人家多少钱。这是最善良的人留下的最诚信的遗言。”
小吴说:“我提议,咱们训练后再回去看看,不管这个女孩儿说的是真是假,我们都得做些什么。”大家都说好。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面对乞讨的女孩子,赵、钱、孙、李、周、吴六位同学各自发表意见:小赵给予同情,解囊相助;小钱看出破绽,表示怀疑;小孙主张行善,坚持自我;小李提出质疑,不敢善良;小周举证反例,善良榜样;小吴提议再看,要有作为。每个人的见解都是一个角度,交叉起来就是更多角度。
统观六位同学的意见,这个题目与2000年高考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几乎毫无二致,与2001年高考作文话题“诚信”也几乎毫无二致,与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心灵的选择”也几乎毫无二致,与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也几乎毫无二致,与2004年高考作文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还是几乎毫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