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3日:糊涂高考是怎样戕害语文教学的㈡
(2010-12-13 13:05:39)
标签:
昏聩戕害 |
分类: 教育 |
糊涂高考是怎样戕害
语文教学的㈡
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糊涂题目和糊涂答案,可以说是俯拾皆是。贻患蔓延,罄竹难书。
看看全国卷的一道题目: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这是一道糊涂题目,出得缺少规范:究竟要求考生答到何种程度?如果把两个语段中间部分一字不差地都抄录下来,甚至再发挥一番,算不算正确?估计考生如此作答是不能得分的。但不给分是毫无道理的,即便扣分也是不讲道理的,因为题目并没有明示任何规范。命题人和阅卷人之所以敢做不讲道理的事,因为他们手里握有权力:处置权和保密权。
在备考中,我们只能依照答题的基本原则,探索思路。
第一、二段形成答案的部分共五句话,其中有三处转折。
第一段。第一句,“原以为”之后,“前无去路”是重要信息。第二句,“但是”转折之后,是反面的笼统信息,相对次要,围绕“路”解说的具体信息在第二段。
第二段。第一句,“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应对“前无去路”,是重要信息;“相去二三十步”,过于琐细,相对次要。第二句,转折之后的“未见其‘角’”是重要信息。第三句,“至于‘天涯’”,领起下面一层意思,是重要信息;“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比前面的命名者更重要,“但是”转折之后,都是重要信息。
归纳提取出相对重要的信息:原以为前无去路,但是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未见其“角”;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
我们再看命题专家给出的“参考答案”:“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
这个答案百孔千疮,何其昏聩!
两个语段所解说的只是“路”吗?“盐场、铁矿”历历在目,居然视而不见?据此推想,“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也不仅只是“天之尽头”“前无去路”。什么叫“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发达”必然“方便”,“方便”缘自“发达”,费什么话啊?“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相去二三十步”还“比较发达”?“发达”和“比较发达”的界限在哪里?“如今却名不副实”,什么叫“名不副实”?“名不副实”是一个贬义成语,意思是名称很好,实际并不怎么样。而“天涯海角”是名称不怎么样,实际很不错。典型的贬词褒用。真不愧是命题专家,顺手就为我们拟出了一个成语误用的选项——谢谢!
第二问: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这第二问,涉及的阅读范围是文章第三段。
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着岩根。我们当时说笑话: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这一问不只没有规范,还有几分怪异。题目所问的“(作者)又开玩笑”,与文章中的“我们当时说笑话”,意思并不等同。“玩笑”指“嬉笑的言语”,而“笑话”指“能引人发笑的言语”。命题专家将“说笑话”随意地改成“开玩笑”,又将“我们”归结给“作者”一人,是在与作者和考生开玩笑吗?
备考中,我们还是只能依照答题的基本原则,探索思路。
第三段形成答案的部分主要是由三个分句构成的一句话。除去一些附着性信息,都是需要理解、转化的重要信息。
我们再看命题专家给出的“参考答案”:“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这个答案同样百孔千疮,何其昏聩!
“‘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海角”是一个景点,怎么变成“岩石”了?这倒的确“出乎作者的意料”。作者写的是“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有”不等于“是”!命题专家“有”一只宠物狗,并不表明专家就“是”这可爱的小动物了,是这个道理吧?“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只是“岩石”引起联想吗?“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就不触发情思吗?不然,作者何以要浪费笔墨?是怎样一种“联想”?总得有个定性吧?“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此处”所指云何?指石缝里吗?石缝里怎么会“环境优美,风景怡人”呢?指石缝外吗?石缝外“适合谈情说爱”?够开放的,难怪拿“谈情说爱”来“开玩笑”。真是,你不讲我还明白,你一讲我倒糊涂了!
这样的题目,这样的答案!我们真不能不问:是些什么人在命题,是些什么人在拟写答案?你们要致语文教学于何地?
想起某年北京卷的一道题目: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阐述了哪两种美?
“参考答案”是:人在与自然对峙中,如果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则会产生一种松快愉悦的美;而当人与自然的较量势均力敌,则会产生一种悲剧美。
我请教命题专家:题目问的是“哪两种美”,答出“松快愉悦的美,悲剧美”,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还要求答出背景范围和假设条件呢?命题专家的回答令我“绝倒”:题目下面留了那么大的空儿呢,就答十个字呀?
我至今不知道,这是一种严肃的回答,还是在开玩笑?总之,它活画出命题专家特有的作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