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7月15日:北京卷点评(四①)
(2009-07-15 23:14:06)
标签:
杂谈 |
北京卷点评(四①)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古文断句,古诗鉴赏,名句名篇默写)
题目配备:11.古文断句(5分),12.古诗鉴赏(10分),13.名句名篇默写(7分)
古文断句要点
①考查范围是对浅易文言文的断句,所用材料多为独立文言语段;
②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断句只是考查的切一种方式;
③备考中,要以解读文本为主,断句标志为辅,将二者结合起来;
④考试中,要致力于对文本的解读,适当注意断句的一般性标志。
[2009年北京卷·1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下者
举 之 有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 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奉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不处。
[参考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正像开弓吗?高的时候压低些,低的时候抬高些;有余的加以减少,不足的加以补充。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而补给不足的。人世的规律却不如此,是减少不足的来供奉有余的。谁能减少有余而奉献给天下人呢?只有有道的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意表现个人的贤能。
[参考答案]
天 之 道 其 犹 张弓与/高者抑之/下 者 举 之/有 馀者损 之/不 足 者 补 之/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人 之道则 不 然/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唯 有道者/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功 成而不 处。
[标点语段]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古代诗歌鉴赏要点
1.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
2.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
3.答题时要扣住语言、形象、感情依次落实;
4.泡诗和答题都是“读”“写”的综合训练。
理解诗歌要点
关注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将诗句意思连缀整合。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相关诗句推断。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变成散文、故事,变成诗人的一篇日记。
[2009年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波神:水神。
[参考译诗]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满载着一船秋天的景色航行,开阔的水面平铺开明澈湖光。
是洞庭水神挽留我观赏斜阳,平湖上有意召唤起粼粼细浪。
明天风向改换将更利于航行,今夜何妨就露宿在湖面之上?
且听水晶宫里演奏霓裳乐曲,明天我准定能登到岳阳楼上。
客观题目要点
①题目主要是微观确切题目,是对古诗“一词一句”的解读;
②回答问题的基础是解读诗歌,而不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
③备考中,要逐项将诗句与选项对照,强化聚焦比较的意识;
④考试中要集中精力,找出选项中确切的根据或确切的误点。
[2009年北京卷·12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试题简析]
D.“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有误;应为“且听水晶宫里演奏霓裳乐曲,明天我准定能登到岳阳楼上”。
[参考答案]D
[2009年北京卷·12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评分答案]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备考答案]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词人苏轼、辛弃疾的词作风格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豪放派。
简答题目要点
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而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要确切,作答要尽量做到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的要求。
[2009年北京卷·12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评分答案]
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
[备考答案]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从容面对世事人生的旷达宽广的仁人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例如词的上阕,诗人乘舟南行,原本陶醉于秋色湖光。忽然风起浪涌,船不能行,被迫滞留在黄陵庙下,但诗人没有焦躁牢骚,更没有“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反而吟唱道:“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在诗人旷达的胸怀里,险恶的风浪只不过是水神为挽留而召唤来的粼粼细浪,他仍然瞩目烂漫斜阳。把风波险阻当作感受世事人生的机遇,这与“穿林打叶,吟啸徐行”的景象异曲同工,正是诗人宽广思想境界的写照。
又例如词的下阕。“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险恶的风浪中充满着对来日“风回”的信念,有着这“更好”的信念,那么今夜在风浪中“露宿”又算得了什么?这真是达人快语,广阔胸襟。在诗人耳内心中,风浪咆哮的声音竟如同水晶宫殿里传来的轻曼的《霓裳羽衣曲》,这分明是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问君何能尔?”因为诗人有坚定的信念:明天准定登上岳阳楼。这种倾慕和信念表明,诗人已经具备了宽广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