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03月04日:细察·深思——三谈阅读与写作

(2009-03-04 10:12:06)
标签:

杂谈

细察·深思

—— 谈阅读与写作

北京    王大绩

面对现实生活中陈旧的甚至错误的现象和主张,怎么办?对方若是公认的荒唐,那还好办,有勇气“大胆地立论”就行了;对方若是凭借强大的习惯认识,以势压人,需要你仰身一格,怎么办?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不是战斗”,真正具有战斗力量的是雄辩,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遵从于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的雄辩。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的原动力在哪里?来自“小心地论证”,来自“细察深思”。我们处在一个从下层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在巨变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也必然承受种种新旧观念交锋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生活“细察深思”,拂去蒙蔽在表层的尘埃,才能还“真、善、美”,或是“假、恶、丑”,以本来面目。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思想的力量在于理性和逻辑,这理性和逻辑,正蕴蓄在“细察深思”之中。让我们看下面这个例子。

阅读下面这则寓言,写一篇议论文。

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师傅辞行:“师傅,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什么叫够了?”师傅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那么你装一碗石子来。”徒弟照办。“满了吗?”师傅问。“满了。”徒弟十分自信。师傅抓起一把细沙,掺入石中,沙一点没溢出来。“满了吗?”师傅又问。“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师傅又抓来一把石灰,轻轻洒下,还是没有溢出。“满了吗?”师傅再问,“满了。”徒弟似有所悟。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滴水没有溢出。“满了吗?”师傅笑问。徒弟无言以对。

寓言作者和以这则寓言作为材料的作文命题人,其立意指向是很清楚的:“学无止境”,在学习上是不容许自满的。这一立意指向与同学们从小所受的教育高度契合,于是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但是,细察之下,我们会发现,对这则寓言立意的认识,应该是具有两面性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反其意而为”,挺身一辩呢?但要使“反其意”反得合理,反得雄辩,必须“小心地论证”。“小心”,并不是谨小慎微、战战栗栗;“小心”与大胆前行并不相悖,胆气的根基就是“细察深思”。

让我们首先“细察”徒弟的要求:徒弟“出山心切”,想“独闯天下”,并没有什么不对。其次再看徒弟要求的根据,“细察”徒弟要求出山的理由是否合理。这里更有值得商榷之处:“满了,装不下了”,好像难以为其辩白;但“我已经学够了”,却包含有“满了”或“厌了”这两重含义。这就为“反意辩驳”打开了通道。他为什么愚钝地自以为“满”?又为什么学而生“厌”?只有到师傅这一次“装大碗”的“教学”中去寻找答案。于是,寓言原有的寓意,破绽百出;而批判构思的锋芒,便成为雄辩滔滔的破竹之势。

[例文]                       走出深山,充实自我                 

从前,有个徒弟学艺多年,想出山独闯天下。不料师傅不鼓励他出山,认为他学得还不够,就像一只碗,即使装满了石子,还可以再装进沙子、石灰和水。徒弟无言以对,看来也只好打消那出山的念头,继续留在师傅身边装他的那只永难装满的“大碗”。

这个徒弟实在笨得可以,“学无止境”是小孩子都知道的起码常识,他却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已经学够了”,“满了,装不下了”。在师傅一再地譬喻开导下,迟迟不能领悟,最终也只落到个“无言以对”,真是一个十足的木头脑壳。

徒弟是笨的,师傅是灵的;但若探究徒弟为什么这样笨,就不能不追究师傅的责任了。徒弟学艺多年,这“艺”,师傅是如何教的,我们无从知道;我们只看到了由石子到细沙,再到石灰到水的这一套“循循善诱”,每一程序、每一方案,全由师傅指定。第一次粗放型的“石子”还可以由徒弟“照办”;后几次则全由师傅包办了。徒弟只有呆在一边,观摩师傅精熟的手法,领略由师傅预定好的哲理。不让徒弟动脑、动手,徒弟不笨才怪!这样的师傅还要把这样的徒弟留在身边强行“补课”,再多年学艺下去,徒弟的脑子真该让师傅装满石子、沙、灰加水和成的泥浆了。

徒弟再笨,但有一点却是对的:他“出山心切”,想“独闯天下”,倒不失是一个明智的要求。也许徒弟悟出了一点再如此学下去没有出路的道理,他说的“够”,未尝不含有几分厌倦的意味。也许外面的世界实在精彩,而“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声音又依稀传进了深山,徒弟这才萌生了独自去闯练一番的念头。可惜,被他那“必欲灌满而后快”的师傅扼杀了。

真知,在深山里,在师傅身边,是装不满的;装满了也就不再是真知,而只能是僵化的教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应当让世上所有的师傅解放自己的徒弟,真应当劝山中所有的徒弟走出闭塞的山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荆山之玉、东海之珠,等着有志之士去采撷;北国的云杉、南岭的矿藏,等着有为青年去开发,纵马天涯、踏遍青山的学子,将有一个真正充实而多彩的自我!

这篇作文,在命题给出的寓言材料的字里行间,审视推敲,披沙拣金,终于一反原意,做出了有力的反驳,表现为雄辩滔滔、构思严整的精彩文章。这一构想,绝非为反驳而刻意为之,它是建立在“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一真理基石之上的。在作者缜密、锐利的雄辩锋芒下,命题寓言材料的陈旧与疏陋昭然若揭。“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这一国学研究中的至理名言,在这篇小小作文中闪射出睿智之光。通过这篇作文的启发,我们应能在创新意识与创新方法上都取得借鉴。意识上,我们应体会到,某些即使俨然正气的作文命题材料,也可能包容着陈腐气息,在改革巨变、思维更新的今天,尤其如此。而我们只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就可以高屋建瓴,有所突破。方法上,我们则应切身体会到,逆向思维如逆水行舟,举步维艰,必须经过细察文题、精深思考的“小心论证”,使自己的思维和文章无懈可击,立于不败之地。这就像律师站在法庭上,人命关天,半点含糊不得。驳论的无穷魅力,就蕴蓄在这“细察深思”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