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03月05日:细察·深思——四谈阅读与写作

(2009-03-05 21:18:46)
标签:

杂谈

细察·深思

—— 谈阅读与写作

北京    王大绩

有一则高考作文题目叫“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人批评说,这个题目立意倾向偏颇,是迫使考生高唱“时代进步”的赞歌。事实并非如此,“今年花胜去年红”只是一时现象,它固然可能,并且我们也希望它能带来丰收的果实;但是还有一句成语说得好,那就是“花而不实”——只开花不结果。在中国大地上,不止一个地方出现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就是一种表面上红红火火,实际上对社会和谐、持续发展并无意义的“花而不实”的现象吗?作文的立意、感情必须积极、健康,在“今年花胜去年红”这个作文题目下,针砭时弊也是完全可以的啊。看来,短短七个字的一句话,也需要“细察、深思”。

再看一个例子。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作文,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

某市各区县为选拔三好学生、市优秀少先队员,进行严格的测试。各区县17名参加测试的候选人是从28000多名学生中出来的佼佼者。在时事政治、演讲、音乐、图画、体育等各项测试中,他们都有出色的表现。但一项在他们不知不觉状态下进行测试的项目,却使他们几乎“全军覆没 ”。

镜头一:美术试场门口,一把扫帚、一块脏抹布随意横在地上。17名优秀生先后从它们上面跨进跨出,却没有人理会这影响环境整洁的“分外事”。过了一会儿,倒是一位与这次测试毫无关系的老师经过,注意到这一问题,把扫帚、抹布捡起来。当然,这些考生和教师都没想到这原来是主考官们设计的隐性情景测试。

镜头二:美术测试场内,考生们面前除了有图画纸外,台上还放着草稿纸、铅笔、刀片等。题目宣布后,考生开始削铅笔,17个人中只有3人把铅笔屑削在稿纸上,其他人随意削在台上、地下。考试完毕离开考场时,只有1名学生把削下来的铅笔屑用纸包好,丢在废纸篓里。                                                [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题]

这个命题的初衷是很明显的,无非在说孩子们有点“缺德”,含意是忧思当今对学生的教育“一手硬,一手软”,使得孩子们在某些技能方面,诸如演讲、政治、音乐、美术等都很出色;但在品德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以至于面前的扫帚、抹布都没人俯身一拾,还将铅笔屑随意地削在台上、地下。面对这种几乎众口一词,予以指责的现象,有一篇竞赛作文却做出了这样的辩驳。

[例文]                   纯真的孩子和纯真的人(片断)                

是的,他们个个不凡,样样出色;但一项在他们不知不觉状态下进行的测试项目,却使他们几乎“全军覆没”。该怎么评价这种测试和怎么看待这次“覆没”呢?

十七名优秀生先后从美术试场门口横倒的扫帚、抹布上跨过,这当然让主考官们失望,但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关注这“分外事”呢?他们理应全神贯注于即将开始的美术比赛。难道走向手术室的外科医生应该先擦净医院的走廊?难道走向绿茵场的甲A球员应该先捡拾场边的塑料瓶袋?“与这次测试毫无关系的老师”才“注意到这一问题”,这是多么合理的结果!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分内事”,这是多么优秀的素质,也是优秀生成为优秀生的基本素质。如果大家都干好自己的“分内事”,那么,这世上就没有了倒扫帚和脏抹布;反之,如果我们在上班、上学的路上都竞相去干“分外事”,我不知道有谁还能准时走进自己的教室和车间。这种精心设计的“隐性情景测试”究竟有几许现实意义呢?

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他们中的多数将铅笔屑随意地削在台上、地下,的确让人遗憾。可我们的主考官为什么不明示给他们呢?或许孩子们因为备考而紧张,或许因试毕而兴奋;更何况大多数孩子在不明了“稿纸使用须知”时,又怎敢斗胆用它来削、包废铅笔屑呢?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受的就是循规蹈矩的教育,如果他们的纯真就产生于“听话”的温床,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为他们今天的不尽如人意而责怪他们呢?当第一片铅笔的废屑飘落到地上的时候,就去提醒孩子们,是不是比事后长吁短叹更有意义呢?可尊敬的考官们,请扪心自问,给我们一句诚实话,以无愧于孩子们称您“老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也许,对这些笔屑,您们当时也并未发现,更没想到;那么,事后道貌岸然地指责孩子,是不是有些过分?也许,您们“火眼金睛”,当时早已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就是留下一手,以做“秋后算帐”的资本;对不起,那我倒要问了——如此,是何居心?

这篇作文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作者细察文题,深思生活,将对文题和生活的“细察深思”紧紧结合在一起,写出了这篇绝不拖泥带水、绝不折衷调和的辩驳文章。对文题材料提供的第一个“镜头”,作者明察秋毫,抓住材料内的“分外事”立论:对于“分内事”,我们大家都应该做好;但是对于“分外事”,实事求是讲,在很多具体情况下,我们是没有可能顾及的。这其中,作者作了有力的类比辩驳,展示出平日对生活“细察深思”得来的丰富积累。对文题材料提供的第二个“镜头”,作者设身处地的关注孩子的年龄,对这样年龄的孩子,该怎样进行教育?是应该呵护关照,提醒引导,还是一味地事后指责?这当然是立足现实,深思生活得出的质疑。在这种基础上,作者就主考官是否有所意识所做的假设推理,令“对手”左支右绌,简直被逼上悬崖。这种逻辑力量,当然也源自深思生活的积淀。

尽管有违背命题的原意,但是这篇作文仍然在当年“全国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评委们给出的评语是:

李歆同学的立论别具一格。他认为孩子们对扫帚、抹布的不“关注”是有道理的。他举了医生、甲A球员等例,用以阐明:全神贯注干好自己的“分内事”,是一种“优秀的素质”。这种精心设计的“隐性情景测试”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细读全文,你会觉得他讲得也有道理。可见,对任何问题的分析,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立论,不能人云亦云。当大家都叫好时,你恰如其分地说两句“不好”,未尝不是好事。只不过你说“不好”,应该实事求是地说,有理有据地说,而不能为说而说。李歆同学的文章写得推理严密,论据充分,有一定的说服力。从这个角度想想这种测试有什么弊端没有,对于打开作文思路不是很有帮助吗?

文章得奖发表后,我找李歆同学谈了一下。我说你这篇文章写得还不够有力;两个镜头结合起来,会更有力:正因为第一个“镜头”中,由主考官们特意设计的胡乱扔倒的扫帚、抹布,造成考场环境的赃和乱,才诱发了第二个“镜头”。又脏又乱的环境,不值得考生珍惜、爱护,他们才往地下随意削铅笔屑。如果这里是窗明几净、非常整洁的环境,考生自然就会爱护。主考官设计的“隐性情景测试”,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李歆同学没能充分展示逻辑的力量,没能把雄辩推向更深的层次,其原因,不也是思考欠深吗?

当然,无论我还是李歆同学,都不反对珍爱环境,更希望青少年养成做好事的美德,只有千百万纯真的孩子成长为纯真的人,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美好。可是现实中,像这么一类不顾生活实际,也不顾青少年实际年龄和心理状况,刻意拔高的做法,是无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类似状况,并不鲜见,同学们自己的感触也是不少的。“细察深思”,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也可以使我们具备更敏锐的思辩能力,从而更好地认识生活的本来面貌,维护自我的权益和社会的公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