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02月22日:不要轻易说“不”(一)

(2009-02-22 00:36:18)
标签:

杂谈

不要轻易说“不”

 

北京    王大绩

 

这里借用了2008年广东省高考的作文题目。广东是最先实验“新课标”高考的省市之一,领风气之先,当之无愧。“不要轻易说‘不’”——说得真好,它像一面旗帜,鲜明地展示出2008年十八个高考题目的总体风貌和我们对待这些题目的总体态度。而广东省阅卷老师当场群起痛斥那些“超级快速”的阅卷人员为“杀人犯”,并将他们驱逐出场的凛然正气,更是令我肃然起敬。我是针对某种“评题门”而借用这个作文题目的,说着说着,无意中又冒出了一个时尚语汇:“门”。我倒不是说,评说高考作文题目,就像“虐猫门”、“艳照门”、“假虎门”似的,嗨,实际也差不多那么回事。

年复一年,高考作文题目总是广受热议。 671130,语文考场收卷未甫,各种媒体(平面、音像、网络)就好像听到了超市折扣的消息,立马一拥而上,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对高考作文题目狂轰滥炸。网络更是凭借其传播快捷、空间硕大的优势,大搞题目评议,诸如“最出乎意料的”、“最适合发挥的”、“最难于创新的”、“最不知所云的”、“最中规中矩的”、“史上最牛的”、“全国最的”等等,不做起码的思考,不加具体的分析。刻薄一点说,这真是无谓、无聊、无任何意义!高考是选拔考试,不同的文题就好比不同的标尺,米尺、市尺、英尺,你说哪个棒,哪个熊?哪个挺,哪个挼?应该用哪把尺子量?除非某作文题目,经实证表明,它能让好学生撞得鼻青脸肿,同时令差学生额手相庆,以至于颠倒了选拔结果,我们或可有理由对它嗤之以鼻。至于对作文教学的影响,那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认识与掌控。一根定海神针,在东海龙王那里是权杖,在齐天大圣手中是玩具,可以做紫禁城的门闩,可以做祈年殿的梁柱,可以做电视高塔的避雷针,可以做乐山大佛的耳挖勺,可以做吟诗弄赋的符号,也未尝不可以做RUI公司的广告……

网友们你投一票,他议两句,茶余饭后,聊作谈资,也无须轻易说“不”。但一些知名人士,也招摇过市,唾星飞溅,就不由人不大跌眼镜。一位著名的童话作家,听了两耳朵作文题,就大写什么“国航”杯子里装“上航”的“下水文”;一位在“百家讲坛”通俗化《史记》的教授,刚问知题目,就大谈作文题“坚强”有两方面含义;一位系列喜剧编剧说:“北京高考作文命题太无聊完全没头绪。满不满的,跟什么事情有关系吗?‘满’是用来隐喻什么东西?”——酷似网民们揣度《武林外传》寓意的口吻;一位以反对“伪科学”著称的院士质问:“我500就写明白了,为什么一定写800?”;一位梨花体诗人认为:“今年的作文题目质量非常高,发挥想象空间非常大,可以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同时她也表示:对高考不允许写诗歌体非常失望;一位网络主持人的开场白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你能明白其中蕴藏的哲理吗?如果您不明白,那么抱歉,文笔再好恐怕也很难获得高分。”……凭什么?没有思考,没有实践,连作文题目是什么都没有看一眼——你们凭什么!

当然,对这种自以为是,卖弄噱头的作为,我们也不会轻易说“不”。不错,我们是要态度鲜明地说“不!”但我们不会轻易说,我们会摆事实,讲道理,用理性说:“不!”

人们总习惯地把作文命题分为: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其实,这只是一种简便的述说,三者并无确切分界。所谓“标题作文”,只是要求以给出的“词语”或“语句”为作文题目;所谓“话题作文”,则给定一个作文范围,可以以这个“话题”为题目,也可以另拟“题目”,当然,“标题命题”也可以另拟一个“副标题”。这就没有什么实质差异了。所谓“材料作文”,是命题给出一段材料,从中自行挖掘出“话题”,拟定出“标题”。当然,“标题命题”、“话题作文”也不时给出一段材料,这样看,三者并无实质差异。作文题目给出材料,往往是用来启发。就是不给材料,启发依然隐性存在;“标题”或“话题”,本身自然就具有启发性。单看一个作文题目,我们无从判定它的“难”或“易”,“平”或“偏”,“新”或“旧”——任何作文题目都无法限制思想解放的头脑;当然,任何作文题目,也都无法开启认识闭塞的心灵。考场作文,不取决于题目,而取决于作文教学;取决于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不要信那些评题人,他们根本不是在评那些“作文题目”,他们是在竞相标榜自己片面、疏漏、狭隘的认识,他们是自己站出来“示众”。

即如那被评为“最文题”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们怎么能不明白“其中蕴藏的哲理”呢?题目提示明明白白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湖南卷)

“提示语”里有诗句和意境的解释,有哲理与现实的说明,要求写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做了240多字的解说,可谓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再一个省略号,任你荡出去。您是真不懂啊,还是真不懂啊?其实,就是没有“提示语”,仅韩愈两句诗,也同样具有“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的广阔空间。题目说得好,“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就算三湘子弟没有一篇好作文,责无旁贷,那也只能说我们的作文教学辜负了“惟楚有材”的传统,并没有作文题目的丝毫过错。[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