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世英

(2007-04-21 19:38:53)
 

二、“什么贾宝玉、林黛玉,都是大混蛋、小混蛋”
一进学校,就深感北大、清华之学风不同。高年级的同学告诉我,你是可以一眼分清谁是清华的老师,谁又是北大的。北大的老师重“史”,比方说汤用彤,讲魏晋玄学、印度佛学史等,注重历史、考据等。清华的老师重“论”,比如搞英美分析哲学的的金岳霖,注重分析、理论,是清华学风的典型代表。他对理论痴迷,没有对人生利害的关心。这一点对我影响很深。两个学校的考试也不一样。北大老师考试,自己带书进去翻书,不监考,两个小时后,老师施施然来收卷子。清华则不一样,考题是YES OR NO,监考两个人。
那时无论文科理科,无论是学生和教授,都喜欢到各系去听自己喜欢的课。所以有些课,你可以看到学生、教授一起听课。我到现在还记得我一年级时听刘文典讲《红楼梦》,到了教室,已经挤得人山人海,地上都坐满了。刘文典是一个不拘小节,文人派头十足的学者,只见他抽一口烟,似乎要说话了,但又不说话,大家只好焦急地等待。他又抽一口烟,才不紧不慢地开了腔:“你们各位在座的,都是贾宝玉、林黛玉呀!”当时化学系的一位老教授严仁荫,已经坐着等了半小时,听到这样的话,很生气地说,“什么贾宝玉、林黛玉,都是大混蛋、小混蛋!”这是骂刘文典的。可是刘文典讲课后,底下的人,没有一个是走开的。
我还记得冯友兰师讲“论道统”,在西南联大最大的教室,但冯友兰是一个口吃的人,他一开口,“论道、统、统、统……”登时底下哄堂大笑。尽管如此,还是没有人离开。

学风自由
西南联大的典型学风之一,表现在于老师听老师讲课。最典型的是闻一多,沈有鼎,都是大教授,都讲“易经”。闻一多从文学角度讲易经,沈有鼎则从逻辑角度讲,这两个课我都去旁听。每一次,闻一多讲课,沈有鼎坐在前排,而沈有鼎的课,闻一多也坐在前排听。课后能看到他们一起散步,交谈。当时学术空气之浓,现在恐怕无法达到那时的样子了。


西南联大学习空气的自由,表现在转系非常自由上。我从经济系转到哲学系,打了成绩单,让哲学系的老师看了看,就签字同意了。高中生进入大学,就象“刘姥姥进入大观园”,五花八门,眼花缭乱。每个年轻人对自己的认识,都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所以应该更多的选择的自由。

西南联大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沦陷区,没有经济来源,靠的都是学校的“贷金”,吃住不要钱。我们宿舍也是自由组合,文理混住,宿舍是草棚子,外面糊了些泥巴。图书馆很小,我们便到茶馆里念书。昆明有许多茶馆,我夹一本书到了茶馆,坐在那里看一个上午,12点回食堂吃饭,又夹了一本书,坐一个下午。旁边有人打桥牌的,高声叫嚷,我依稀听到“JUSE MAKE!”“他妈的!”。一边是桥牌的世界,一边是哲思的世界,互不干扰。


空幻而美丽的理想

过去的爱情,不计较得失利害,似乎和现在的狭隘的实用主义,已经是隔了很远很远。当时联大的一对恋人,不知道何种原因,两人不能结婚。第二天有人发现他们在一家旅馆的房间里徇情了。据说两个人死的时候,脸上都笑笑的,是服毒自杀。还有一个哲学系的胡姓学生,不知何故疯了,被关在学校外的一个庙里。而他的恋人,不管刮风下雨,都要送衣送食。
爱情对于这些脆弱、美丽的年轻人,是一种空幻的理想,他们可以为这样空幻而牺牲。我很清楚,在这个经济、市场的时代,并非要倒退到原来,我只是觉得,一个人应该保持一些空幻、美丽的理想,不那么计较个人的得失。若是学术上也有如此理想主义,不以功利为要,恐怕更容易有突破和进步。


张世英:1921年5月生,湖北武汉市人。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高敏
后一篇:何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