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应当把它从我身上移开,如果他不把它从别人身上移开的话?
如果有一本关于流亡作家的书,其中将柏林和米沃什列在一道,那是不足为怪的,但事实上,同样走上了流亡之路的人们,其道路千差万别。少年柏林颠沛流离,尝尽人间辛酸,但是很快则安定了下来,1921年他随家人到了英国,接着读牛津、当外交官、著书立说,进入上层社会,可谓风光;而米沃什则在年轮所赋予的玫瑰色梦幻中多滞留了一些时间,因而他要为此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柏林曾经用一句话形容自己——“我总是生活在表层”,那么米沃什完全可以担当相反的那句话——“我总是生活在里层”,尽管从个人气质上来说,他们同属于“低调处世者”。
日常生活总是有超出历史家的书写之外的那些成分。米沃什后来在描写他在那里完成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的维尔诺,是一个“从童话中长出来的城市”。深藏在林木葱郁的山谷中,远处是众多的森林、湖泊、溪流,耸向天空的众多的教堂塔尖之间遥相呼应,它们金黄的颜色与四周的松树白中带黑的色调形成鲜明对比。当然,城市的郊外还有许多美妙的地方,尤其是不同季节的湖面,成了米沃什和他的诗歌朋友们经常光顾的场所。这些给自己的杂志和团体命名为“灾祸派”的年轻人,并不像是以一种可怕的直觉,预言了即将到来的可怕的巨大灾祸;他们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迷恋者、追随者,一心想写出骇人听闻的句子,受到世人承认和瞩目。不应忽视的是,受现代主义迷惑本身是有条件的,即感到了与环境之间不可调和的差异。对这些维尔诺上层青年来说,则是与仍在处于挣扎之中的种种传统习俗、观念之间的冲突。
这位法律系学生不务正业的投入和付出得到了回报。1931年,他开始在报纸杂志上正式发表诗作,1933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1934年大学毕业之后,他拿了奖学金赴法国留学,1936年回国任职波兰电台文学部, 同年出版第二部诗集《三个冬天》,一个不错的前程似乎正在这位年轻人面前审慎地展开。然而,很快这一切变得烟消云散。
离开维尔诺之后,米沃什通过了四道封锁线,艰难地回到华沙,参加了地下抵抗组织。由于他原先的左派背景,在整个抵抗运动期间,米沃什是和左派分子的抵抗运动在一起,他编辑了一本抵抗诗文集《不可征服的歌》,并自己写一些带有左派倾向的抵抗诗篇。与此同时,波兰人数最多、力量最强的抵抗组织,是由在伦敦的流亡政府所指挥的“国家军”。先是流亡巴黎、后迁徙伦敦的旧政府,在相当部分波兰人当中很有号召力。对很多人来说,所谓忠诚于国家,便是忠诚于这个流亡政府。1944年夏天,当苏联红军把希特勒的部队赶出境内,来到易北河对岸时,这个流亡政府有些沉不住气了。他们希望在华沙城内迎接苏联人的,是一个已经有效运作的波兰政府,所以在这之前,应当从德国人手中夺回华沙。
米沃什不在起义现场。但是这场起义同样把他变成一个幸存者。在这之前,他已经有好朋友不断地死去,在战场上,在牢房里。在某种意义上,处于一个幸存者的位置上,就是处于一个被拷打的位置上。别人都死了,为什么你还活着?在周围的亡灵余温尚存的时候,这并不是一个无谓的问题。当死神人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带走的时候,也给其余人留下了巨大的空白——死者为什么而死?而活者凭什么活下去?显然,幸存者并不直接等于正义的主持人,那么留给他的责任是什么?是否要见证那些离去的人们,他们曾经和你我一样活过?米沃什在战争阶段写的的诗,充满了种种重重疑虑、困惑,垂死者的孤独、与亡灵相处的经验、真实的界限以及灰烬、拯救这样一些主题。某些主题甚至贯穿了他一生的写作。在一首叫做《彼岸》的诗中,诗人先是引用了伊曼纽尔·斯威登堡关于地狱的一段话,其中谈到有些温和的地狱如同大街小巷,如同农人的茅屋。诗的开始设想一位年轻人在抓住窗帘的丝绒这最后一件大地上的物件之后,“滑向地板”,他没有想到所有人经历的,自己终究也逃不掉:“然后,我踩进轮辙,/在铺得很差的路上。小木屋,荒野上残缺的分租房屋。/用铁丝网围起来种马铃薯的小块土地。/他们玩仿佛牌,我闻到仿佛卷心菜,/有仿佛伏特加,仿佛污垢,仿佛时间。”这里的“仿佛”(as if),浸透了巨大的悲哀:即使是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之后,这些人们所过的仍然是依旧原来一样的日常生活:仿佛是玩牌,仿佛闻到卷心菜,仿佛有伏特加、仿佛拥有污垢与时间。他们是一些多么不甘心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