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2.12筆記——勝爲士
(2024-12-13 01:49:11)| 标签: 杂谈灵修人生思考哲学 | 分类: 读书笔记 | 
24年12月12日、星期四
〖記事〗今日,心累。又,相親再次失敗,還被拉黑勒。
〖讀書〗近來,讀完《親屬關係》,頗似儒家之論德位。又,讀完《封建》《法治》《功利主義》《人種》等,俱是講概念史極好書。
〖隨感〗
一、「是否行」→「如何行」→「是否成」→「如何信」→「是否行」……
一、知藝術是對美之預嚐,則雖只是修辭,亦不乏真價值。
一、過去是死的,未來是活的。
一、所謂「二性」,神性及人性,即指限界之內、外。神看到底,與人不同。夫四福音所記述者,由神之視角觀之,猶一貫之法系,最後處僅是一特例;由人之視角觀之,猶成長之角色,到最後是實現之高潮。試思十架上之右盜,其欲天國斯天國至矣;再思十架上之人子,其寬恕世人斯不受世人之控告矣。若是特例,便不足為訓,相較前此之垂範,只是各有分工、各適其用;若是高潮,便是真目墑所在,則前此之意蘊,盡待此刻而彰——不到最後,不能見本心。特例乃通例也,由人性一面得之。
一、是否違法,須看法律解釋。聖經是法律,聖傳是解釋。我注六經是聖經,六經注我是聖傳。字句叫人死,精意叫人活。
一、無人能背叛自己底本色,這就是「命」。
一、「移孝作忠」,至少其孝是真的,只是君子可欺耳。若「移忠作孝」,則更可怕,因其以尊卑看待親疏、以規矩替代感情,其孝乃假的。
一、耶儒會通,補入「信仰心」,成立「信仰心—道德心(即理想心、泛愛心)—認識心」之結構。依彼「是否行」(選擇生活方式)之道德心與「如何行」之認識心之配合,具有「良知自我坎陷」「暫忘道德主體」等而相容共存,此「如何信」之信仰心與「是否行」之道德心之配合,亦轉出信仰、理性之相容共存(離合互動)。夫倫理生活,不有其真情以為內容,則為懸空、為移代矣。試思:亞當、夏娃之為夫婦,上主使然是一碼事,而彼二人關係內之實相愛者,是另一碼事;又耶穌新誡彼此相愛矣,吾人之受此命是一碼事,過此生活而在人與人關係內之實相愛者,是另一碼事。前者為超越,後者為內在。科學之足以成立,在乎德性之融攝聞見,二者雖離而合(兩真);神學之足以成立,亦在乎上主之俯就理性,二者雖離而合(兩真)。夫倫理學之儒家,理性者也。以故,「信仰心」與「道德心」之關係,亦猶「道德心」與「認識心」之關係歟?遂更有「信仰之退隱」「信仰之再現」之流程。認識心之所是(聞見),未必道德心之所善也(德性),而知識畢竟有助於行善;不有知識,則理想為空想,其善無由行。推之,道德心之所善(律法、保守),亦未必信仰心之所愛也(福音、自由),而生活畢竟有助於愛義;不有生活,則道德為懸空,其義不成立。正如親屬關係為生活所造就,不得彼此生活(德),則無有彼此之真關係(位)。(案:北京話說「跟你過這個」「跟你不過這個」,即是指人與人之間,是否有一種共同生活經歷作基礎,不然某些行爲或判斷無從成立。「過這個」是「德」,而後可論斷其當「位」與否;否則,空位便無可論,便是「不過這個」。)所謂超越而內在、內在而超越者,內在即是超越,指在生活中不二偕合。一如知識之畢竟是真,生活亦畢竟是真。
一、對應Kéza:信仰—Dienké、理想—Ségiédh、學識—Ségogdh。
一、經驗指常識言。依常識,人與人不一樣,男與女不一樣。
一、生涯如歷史。國之歷史虛無,人之生涯亦虛無,但看書寫者奚如編排史料耳。自選敘事,則不必煩惱原生環境、童年經歷等。以春秋筆法,作人生史。
一、亞當順從夏娃而喫禁果,出於愛,此愛原促進人際之和諧,不是錯;夏娃喫禁果欲更善,出於傲,此傲原使人留意到不公不義,亦不是錯。上主即是愛,上主即是義。以故,到此都不能謂人已背離神。背離神者,必不愛、不義耳。亞當推諉夏娃,是不愛;夏娃推諉蛇,是不義,此時兩者動機都是世俗的。雖然違反誡命在先,卻不可將誡命當作規矩看。宜承認真情之價值,儘管其有愚的、左的一面。至於罪,是德能闕乏,亦即對愛與義之德能之闕乏。不理想,便是現實勒。
							
		前一篇:24.11.11筆記——勝爲士
										后一篇:24.12.31筆記——勝爲士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