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8.14筆記——勝爲士
(2024-08-15 11:33:46)
标签:
灵修人生思考杂谈哲学 |
分类: 读书笔记 |
24年8月14日、星期三
〖記事〗今日,樂。
〖讀書〗讀《上帝之城》。
〖隨感〗
一、Principio,兼「太初」及「原則」義,盍直譯曰「極」?亦兼言太極與極則矣。
一、以「性」「情」進長而中和,取代「性」與「情」之非此即彼。如何信?非此即彼;然如何行?彼此兩得。「性份」憲治「情份」,「情份」服務於「性份」,非惡也,乃善也。此間不籠統言性情(舊的),惟就所進長之份言之(新的),故綴「份」字。
一、文明與敬虔為不同之兩件,亦猶救亡與救贖為不同之兩件。文明高於野蠻,敬虔高於文明。
一、新正統觀:或以斷為續(名亡實存),或以續為斷(名存實亡)。
一、罪,是背叛神;宗教,是重新選擇神。
一、由於儒家底特點,中國遂無嚴格意義上之保守主義。復次,儒教是否宗教?若承認「諸宗教」,即各為現世文明軸心者,則儒教洵為諸宗教之一也;若知「真宗教」獨一,必拜主以獲救贖,則儒教必不為宗教矣。
一、自然是好的。推之,自然底需求、自然底情感,都是好的。食禁果前,亞當尚無情慾,然其「惟己無相助者配之」者,乃天理自然之感應,亦恪遵上主所言「人獨處非善」之訓,詎非善也?
一、「心」「跡」兩真。跡,象徵着心,復於論跡中論心。然則,一切文字閱歷,俱由此心、跡而備三重之實義焉,曰「心的」(指天),曰「跡的」(指地),曰「心兼跡的」(指兩)。故無有所謂的「著相」「破執」之學,蓋奧古斯丁之反對摩尼教,與熊十力之反對佛教,洵有可得會通者。熊氏本《易經》而發揚「大有」;其「儲能」「效實」之論,係取道嚴譯而鏡鑑希臘哲學。夫「秩序」為何?有貴賤(一高一低)而無去取(一空一有)。要之,摩尼及佛,是「反人生」「毀宇宙」;耶教及儒,是「裁成天地」「輔相萬物」。至於真假虛實之辨,自有理說,與此實踐一層不同。譬如人入暗室,遇椅而以爲鬼,佛等說明無鬼,儒則主張有椅,耶教乃光照使之明。迷於鬼固誤,惟不見光與椅而徒言無鬼者,復且迷於空矣。又空置此椅,奈光之用何也?坐下。
一、就利益論,經言:「惟我近上帝而獲益」。
前一篇:24.08.07筆記——勝爲士
后一篇:24.08.16筆記——勝爲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