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7.03筆記——勝爲士
(2023-07-04 09:22:59)| 标签: 杂谈灵修人生思考哲学 | 分类: 读书笔记 | 
23年07月03日、星期一
〖記事〗今日,愛常存,良心安,感謝主。又,專名號改爲六角括號〔〕。此號原常用於注釋詞語,爲表區別,凡注釋則採用方頭括號【】揭示。
〖讀書〗讀《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隨感〗
一、「凡無律獲罪者,亦將無律而淪亡;有律獲罪者,將依律而受鞫。在上帝前,非聽律者爲義,乃行律者稱義。蓋異邦人無律,若率性而行合律之行,是無律而自爲律。乃律銘於其心,彰之以行,良心亦與同證,其相議也,或訟或恕。」可見儒家文化是中國人底律法,用以約束中國人,性理良心即律法也。斯異教亦是律法,規矩亦是律法。故余說,守全規矩纔算老實人。唯有在慈愛之下者,乃不在規矩之下。明晰的十誡,與模糊的良心,並無本質差別。但自爲律者,易流於僭越。(性理之律法)
一、郍〔炁〕從〔無〕中受造,〔炁〕本是〔無〕,故〔無極〕與〔太極〕是一回事。生命從〔有極〕之上帝獲得,炁是〔〇〕,上帝是〔一〕,故須去〔無〕而取〔有〕,遂一個是〔炁我〕,一個是〔靈我〕,後者便是〔上帝子〕,是所換得之自家靈性,並應區分「炁中之時間性的生命」與「有極中之永恆的存在」。(去無取有)
一、上帝從無中創造世界,耶穌則在邊緣人中興起福音。邊緣人就是主流社會眼裏底「無」,故更有個體感、疏離感,此即其所是之氣質。主流人需要倫理,說是「義人」,卻是自義者;邊緣人需要宗教,說是「罪人」,卻是被義者。無上帝便無真道德,言「健者不需醫,惟病者需之」云,推之,拒絕醫生者亦非真健康,病人反受醫治而健康。又言「我欲矜恤,不欲祭祀」云,其「矜恤」謂宗教性的憐憫,「祭祀」謂社會性的投報。然則非無會也,既以羣理代倫理,故當以教會代社會。再者,世間之哲學、主義、禮俗等,多基於主流人而爲之,非適用於邊緣人也。故汝須自知,不然投錯醫,是要喪命底。所謂的「因人而異」,是先因〔主流人〕抑或〔邊緣人〕而異,亦即因其〔所是〕而異,然後纔論其〔所行〕。(邊緣人之宗教)
一、《雅各書》中之「由行見義」有兩榜樣,一是「亞伯拉罕獻子以撒於壇」,二是「妓喇合納使者使出他途」。彼等皆真信心所帶出之好行爲,但都是宗教意義上之好,而非倫理意義上之好。既說亞伯拉罕、妓女喇合,後文又說「淫亂者乎,爾豈不知友於世,乃敵上帝乎?凡欲爲世之友者,自爲上帝敵也」,頗值深思。既說先愛上帝,後愛鄰舍,則愛行不二,其行爲殆是先行宗教的善,再行羣理的善乎?否則乃淪入世俗矣。關係錯位,纔說「淫亂」,故應有次序,亦即先保持與上帝之直接的關係,再因上帝而與世界爲間接的關係。(愛行不二)
一、罪義,有真假問題在,故說「不喜非義,而喜真理」。「義」是向真實,「罪」是向虛妄。上帝是有極,是真理,是執法者。真而後能善,真善不可分。(罪義)
							
		前一篇:23.07.02筆記——勝爲士
										后一篇:23.07.04筆記——勝爲士
					
 加载中…
加载中…